試想,前半身被一件絲綿內衣裹住(不算鉤肩的話,這件近五十公分長,穿在我身上可以把領下到鼠蹊全都蓋住),上身再裹上大約一圈半的絲綿抹胸,光想像都好熱啊⋯⋯
別以為這樣就沒了,宋人還會穿裹肚,把容易受寒的腰腹再裹上一圈,這裹肚當然也像抹胸一樣,可以隨季節變化其材質,以保障不會著涼(雖然宋代繪畫中的婦女纖細修長,但這樣重重疊疊裹了好幾圈,我想應該看不到什麼腰了⋯⋯)
開襠褲+合襠褲+夾裙,寒流來襲也不怕
再者是褲子,宋人不穿現代的短內褲,常見的「內褲」是長褲──不過是開襠褲。現代的開襠褲主要是幼兒穿的,在大陸還是能看到;而台灣的嬰幼兒現在從小穿紙尿褲,對開襠褲的造型應該很陌生吧。簡單說,是一種很「方便」的褲子,蹲下去就能上廁所了。
開襠褲一樣有單褲、夾褲、絲綿褲的不同類型,夏季用的單層羅褲透氣又透明,秋冬用的絲綿褲則類似現代的保暖褲。雖然開襠的造型可能比較容易灌風,但包住了腹部和臀部的裹肚也蓋住了襠部的通風口,防寒效果想來不差。
只穿一件絲綿開襠褲不夠暖的話,外穿的合襠褲一樣有單、夾與絲綿款,兩條絲綿褲在宋朝疆域內的冬季應該足夠禦寒了。要是不巧碰到寒流來襲的話⋯⋯誰規定褲子只能穿兩條,對吧!
對於宋代女性來說,在開襠褲外再穿一條合襠褲已經可以出門了,但若是再繫上一條裙子,那會顯得更為優雅守禮。目前出土的裙子有百褶裙、兩片裙、褶襉裙等多種款式,但結構上只有單裙與夾裙兩種。畢竟內絮絲綿的衣物比較厚重呆板,缺乏飄逸之美,而裙子對宋代人來說裝飾性大於實用性,既然裡面的褲子已經夠保暖了,而且褲管寬大、腰圍又不受限制,怕冷的話大不了裡面多穿幾條絲綿褲,外面的裙子就讓它優雅地飄逸吧。
內外兼修,保暖又性感飄逸
裡面的衣服穿好了,接下來是上衣。宋女的上衣長度通常在六十∼九十公分之間,窄窄的袖子,通袖長度則有很大差異。例如黃昇墓的上衣通袖長大概是一三五公分上下,對我來說剛好露出腕骨,跟現代的女裝袖長差不多;周氏墓的通袖長則約有一六○公分,我穿的時候可略遮到虎口,花山宋墓則有一七○公分左右。因此常會看到有人批評宋代服飾復原圖片說「這褙子通袖太短了」,其實那復原圖是符合實物的,只是相較於袖長往往過手的唐代、與袖可回肘的明代,宋代的通袖確實短得多。
上衣一樣也有單衣、夾衣和絲綿襖之分。黃昇墓中的絲綿襖長度都比較短(五、六十公分),面料材質是普通的絹,衣領也沒有裝飾花邊,可以想見是穿在裡層作保暖衣用的,但穿在外層讓人看的衣物還是要講精緻、飄逸與美,當然是穿單衣或夾衣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