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醫生世家 卻最不受拘束的醫師
詩人、小說家、腦神經科醫師、重機騎士、業餘舉重選手、旅行家,種種看似衝突的身份在奧利佛・薩克斯身上合而為一,雖然出身英國猶太醫生世家,薩克斯卻一直是個活在常軌之外的人,也許是不羈的性格加上熱愛人類的好奇心,讓薩克斯一生歷經各種冒險,更能同理因疾病被社會拋棄的邊緣人。
在他臨終前出版的自傳裡,薩克斯毫不隱瞞所有人生細節,也大方分享出櫃經歷。在同性戀還被醫學視為疾病的 1950 年代,薩克斯就向父母坦承性向,招來醫生母親嚴厲一句「你真是可憎!」雖然他從不覺得可以用「症狀」來描述自己的情感,但他也幽幽承認,母親的批判讓他從此不敢自在地表達歡愉。
成年後,薩克斯離開家鄉,遠赴美國,但是對同性戀傾向的壓抑最終還是反撲,一段曖昧關係的終結帶給他難以抹滅的傷痕,失意的薩克斯醫生追上了 1960 年代嬉皮風潮,長達好幾年間,他都沈迷在安非他命等毒品帶來的解離狀態。不過,這對醫學界或讀者來說可能不完全是壞消息,因為在 2012 年的著作《幻覺》裡,薩克斯把自己經歷的各種毒品副作用統統公諸於世,親身經歷加上醫學專業背景,讓更多人了解藥物如何控制、扭曲人的感官世界。
不只醫「病」 還要醫「人」
除了自身「非常人」的經驗之外,薩克斯對身邊所有人都充滿深刻的熱情和同情,但這也許不是他與生俱來的能力。薩克斯在自傳中回憶起熱愛閱讀、對世界充滿奇思妙想的哥哥麥可,在學校遭受霸凌後患了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成為家族汙點。服用藥物後麥可卻因此喪失清晰的感知能力,甚至造成嚴重巴金森氏症、走路都走不好,薩克斯哀傷地表示,麥可說自己「就像是被溫柔地殺害了。」
薩克斯承認,27 歲的他遠赴美國,某種程度也是為了逃離哥哥的悲慘際遇,60 多年過去了,薩克斯仍然懊悔於當年沒能給哥哥更多耐心、幫助,這樣一份愧疚也深深影響了他,始終提醒自己要關注「腦-心」的關係。他曾在著作中說道:「高層次的神經學和心理學與病患本質密切相關,患者的個人特性融於疾病之中,所以研究疾病與本人是分不開的⋯⋯透過故事,可以拉近兩者的距離,引領我們到機械與生命交會之點,看到生理歷程與人生的關係。」
經歷豐富的一生,奧利佛·薩克斯也在 2015 年 8 月與世長辭,留下眾多著作和珍貴研究記錄,繼續為受疾病所苦的人類帶來貢獻。世界各地都對他致上敬意,羅賓威廉斯的女兒也在推特哀悼(他與羅賓威廉斯因戲結緣成為摯友):「奧利佛,謝謝。謝謝你像對待一個人那樣對待病人,希望你跟我的父親能在天堂相聚、繼續討論世界的樣貌。」
本文部分內容經授權取材自天下文化《勇往直前:腦神經科醫師奧立佛‧薩克斯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