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整齊又有秩序的街道,常被民眾拿來與台灣景觀比較,但可別以為日本是「天生麗質」,事實上,早期日本城市景觀跟今天的台灣沒什麼不同,直至2003年開始經歷大改造,才脫胎換骨成今日的樣貌。
在二次世界大戰過後,日本經歷過一段重建時期,高度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量傳統町家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大樓。忽略了生活環境的經營,導致城市裡充斥著雜亂的電線、綠地越來越少、建築物高度參差不齊、招牌看板林立、家戶之間用圍牆相隔、路邊常有大量隨意放置的腳踏車。聽起來,有沒有與台灣的街景有幾分相似呢?
改變日本市容的都更長跑
當時,日本以美麗的自然景致聞名世界,都市裡的人為景觀卻顯得失色許多。日本政府有感各地市容有許多改善的空間,因此在2003年公布了「國家環境營造政策大綱(美しい国づくり政策大綱)」,他們相信不論現在或未來,優美的景觀將是國民珍貴的資產,因此展開一系列環境營造與都市更新計畫。
買東西愛挑Made In Japan 街景有關係
計畫推行至今,日本仍非常執著於景觀營造,有兩大主因。第一個原因你可能想不到,竟然跟出口商品有關!街景跟我們到百貨公司選購Made In Japan的商品有什麼關聯?大阪大學城市設計研究所的鳴海邦碩教授指出,外國人在不了解日本文化的狀況下,來旅遊時對景觀的感受,很容易形成對整體國家的認識。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出口許多精密的機械商品,鳴海邦碩教授指出,「如果日本的市容與經濟狀況在發展高度上有落差,可能會讓人失去對『Made In Japan』商品的信賴。」
第二個原因是推展觀光,宜人的景觀不僅讓市民住得舒適,也可帶來觀光收入。依據2014年度的外籍旅客觀光人次統計排名,日本是世界22名,在亞洲排名第7(台灣則是世界31名,在亞洲排名第9)。相較於歐美國家,日本自認在旅遊業中較晚起步,故以「創造出宜住、宜遊的日本!(住んでよし、訪れてよしの国づくり)」為理念,積極協助各地改善景觀並發展獨有特色。
營造優美環境搶人心
日本面臨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危機,京都大學工學研究科的川崎雅史教授表示,「隨著人口減少,都市間對人口的競爭會越發激烈。」而居住環境的好壞正是能否吸引人口移入的重要因素。
廣告招牌就像城市穿上的外衣,影響市容的美觀與一致性。為了塑造各都市的魅力與風格,招牌便成了景觀營造計畫中的設計焦點,因此在日本,各個城市都有許多詳細的廣告招牌規範。
日式招牌哲學
觀光客最愛去的京都,就是規範全日本數一數二嚴格的地方。在京都,招牌橫幅不得超出人行道、店面宣傳旗幟不得超出 2 平方公尺…除了限制招牌大小,對顏色也有嚴格的規定,使用的顏色不得超出一定的明度、彩度,避免過於鮮豔的廣告招牌破壞整體市容的和諧。違反規範的招牌若是未在限制期間內改善,則京都市政府得代為拆除,並由商家負擔費用,同時可處 30 萬日幣以下的罰鍰。為了符合規定,就連跨國企業到了京都也得改變 LOGO,連鎖服飾店 UNIQLO 的招牌就從原本鮮豔的紅色改為暗紅色,知名速食店麥當勞也將紅底黃色的招牌改為茶色與淡黃色的組合,連鎖便利商店 7-11 甚至把 LOGO 改成只有黑白兩色,成為京都特有的招牌樣式。
在日本嚴格的廣告招牌規範下,雖然也有居民提出「過於嚴苛的景觀規定不會妨礙經濟發展嗎?」以及「用廣告招牌的美觀與否來制定罰則的話是否會過於主觀?」等對於廣告招牌規範是否適當的疑慮,但在改善過渡期內,日本各地方政府皆積極尋求商家的理解和配合,希望能共同營造出良好的共同空間。
在日本人眼裡,怎樣才是優美的景觀?
在多數日本景觀營造計畫書裡,都對景觀有相似的定義。景觀包含兩個面向,分別是視覺範圍內的整體環境,以及觀看者的感受。台灣與日本因文化不同,街景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如果把近期台灣民眾熱議的北門套在這兩個面向中,觀察周遭景觀,我們會發現:
1. 視覺範圍內的整體環境
當我們望向北門時,我們除了看到北門(觀察目標)以外,視覺上也會意識到北門的周圍的環境以及背景空間。因此在看向北門時,我們也不自覺地會注意到背景裡一棟有許多廣告招牌的大樓。
2. 觀看者的感受
在多數人認知中,古色古香的北門與鮮豔的廣告招牌大樓之間沒有什麼關聯性,也很難聯想在一起。同一個畫面中有兩個不協調的元素存在,會讓觀看者感到突兀且不自然,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報導指出「北門周邊市容不佳」,甚至連柯P都說「受不了中華民國美學」的原因。
相較過去高舉經濟的發展方針,現代人更重視精神層次的提昇與生活品質。在青森縣景觀營造書中也寫道,若是有良好的景觀,不僅能使精神層面更加寬裕,也能讓居民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抱持一份喜好,並感到驕傲,也能讓遊客更輕易了解區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