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整齊又有秩序的街道,常被民眾拿來與台灣景觀比較,但可別以為日本是「天生麗質」,事實上,早期日本城市景觀跟今天的台灣沒什麼不同,直至2003年開始經歷大改造,才脫胎換骨成今日的樣貌。
在二次世界大戰過後,日本經歷過一段重建時期,高度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量傳統町家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大樓。忽略了生活環境的經營,導致城市裡充斥著雜亂的電線、綠地越來越少、建築物高度參差不齊、招牌看板林立、家戶之間用圍牆相隔、路邊常有大量隨意放置的腳踏車。聽起來,有沒有與台灣的街景有幾分相似呢?
改變日本市容的都更長跑
當時,日本以美麗的自然景致聞名世界,都市裡的人為景觀卻顯得失色許多。日本政府有感各地市容有許多改善的空間,因此在2003年公布了「國家環境營造政策大綱(美しい国づくり政策大綱)」,他們相信不論現在或未來,優美的景觀將是國民珍貴的資產,因此展開一系列環境營造與都市更新計畫。
買東西愛挑Made In Japan 街景有關係
計畫推行至今,日本仍非常執著於景觀營造,有兩大主因。第一個原因你可能想不到,竟然跟出口商品有關!街景跟我們到百貨公司選購Made In Japan的商品有什麼關聯?大阪大學城市設計研究所的鳴海邦碩教授指出,外國人在不了解日本文化的狀況下,來旅遊時對景觀的感受,很容易形成對整體國家的認識。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出口許多精密的機械商品,鳴海邦碩教授指出,「如果日本的市容與經濟狀況在發展高度上有落差,可能會讓人失去對『Made In Japan』商品的信賴。」
第二個原因是推展觀光,宜人的景觀不僅讓市民住得舒適,也可帶來觀光收入。依據2014年度的外籍旅客觀光人次統計排名,日本是世界22名,在亞洲排名第7(台灣則是世界31名,在亞洲排名第9)。相較於歐美國家,日本自認在旅遊業中較晚起步,故以「創造出宜住、宜遊的日本!(住んでよし、訪れてよしの国づくり)」為理念,積極協助各地改善景觀並發展獨有特色。
營造優美環境搶人心
日本面臨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危機,京都大學工學研究科的川崎雅史教授表示,「隨著人口減少,都市間對人口的競爭會越發激烈。」而居住環境的好壞正是能否吸引人口移入的重要因素。
廣告招牌就像城市穿上的外衣,影響市容的美觀與一致性。為了塑造各都市的魅力與風格,招牌便成了景觀營造計畫中的設計焦點,因此在日本,各個城市都有許多詳細的廣告招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