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台灣醫療就是太方便了!因為怕痛而選擇剖腹產,在荷蘭想都別想

2016-03-17 15:53

? 人氣

台灣流感疫情擴散,大醫院的病床吃緊;位置不夠放,就只能往走廊推去。眼看醫療資源就要因為這波流行感冒打噴嚏,我們開始討論分級分診制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台灣,民眾有任何大小病痛,第一件事就是衝向大醫院掛號。在先進國家如荷蘭,這卻是不可能的事。

我剛到荷蘭念書的第一個學期不慎在雪地上滑了一跤,左手著地,於是乎左手腕就腫痛起來了。想看醫生卻需要先預約,因為荷蘭的制度是家庭醫生(Primary Care Doctor)轉診制,需要先透過家庭醫生初診,才能看到專科醫生,無法自己衝向醫院。我打電話約了在宿舍附近的家醫,讓他摸摸看看手腕,初步判定沒有骨折,但為了謹慎起見,他再開了一張去大醫院照X光的診斷單。有了那張轉診單,我才能前往醫院掛號。

家庭醫生(Primary Care Doctor) 轉診制的核心精神,就是讓家庭醫生成為病人的守護者,醫療系統的守門員,病人在第一線醫師那先接受診斷後,才分級分流到大醫院。

我問荷蘭朋友:「什麼都要透過家庭醫師不會很麻煩嗎?」他覺得一點都不奇怪:「我覺得透過家庭醫生轉診是比較有效率的。這樣能確保病人找對專科醫生,他們也為專科醫生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壓力。」

荷蘭民眾看病需要經過轉診,就連處置方式也需要尊重專業,病人沒什麼置喙的空間。就拿一般感冒來說,台灣留學生最常彼此告誡的一句話,就是「感冒不用去看荷蘭醫生!」

因為如果是不太嚴重的感冒症狀,醫生只會在檢查後告訴你:「回去多喝水、多休息。」連一顆藥都不會開給你。如果你要他開,醫生也不會願意。對比於台灣民眾的「有拿到藥才感覺有看到醫生」,荷蘭人相信人體的自癒能力:反正普通感冒過幾天一定會好,醫生就不會多開一顆抗生素給你。

每位女性都可能經歷的生產過程也是。在荷蘭,如果產前檢查沒有發現問題,以致需要剖腹產,一律都是自然產。產婦無法對醫生說:「嘿,我怕痛,或是我想選擇寶寶出生的日期,可以幫我用剖腹產嗎?」沒有必要的資源使用,在荷蘭的醫療系統裡是被拒絕的。

我有位台灣朋友在歐洲滑雪時不慎跌倒,脊椎不太舒服,有天晚上甚至痛到睡不著,她當時嚇壞了,立刻叫了救護車衝向醫院急診室。醫生看了看,對她說:「你沒有立即生命危險,請你回去。」

對他們來說,急診室是給有生命危險的病患用的,否則就是醫療資源的不當使用;而荷蘭醫生當然也不會因為病患自己覺得自己很危險而收下她。於是乎,我朋友就回家了,兩百多歐元的救護車錢要自己出,相當於八千塊台幣。

乍看之下,會覺得在荷蘭當病人很不方便,但這卻是尊重專業處置的表現。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反向思考:當病人想要「方便」時,當病人可憑自由意志前往大醫院或甚至是要求醫療處置方式時,台灣是否有足夠的醫療資源與第一線人員來面對? 

作者介紹│在荷蘭工作的一百個理由

在荷蘭念書、工作的的台灣七年級生,在此分享國外的職場見聞與生活觀點。#海外工作# 職場分享# 歐洲觀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