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其實是個晚熟的導演,他在書中透露當初進松竹電影公司,完全沒有想當導演的遠大抱負,不像和他同期進松竹的大島渚般天才橫溢,卅歲不到就當了導演。事實上,當大島渚、篠田正浩、吉田喜重等導演如火如荼掀起「松竹新浪潮」電影運動之刻,山田還甘於當個助理導演,直到孩子出生後,為增加家計收入而嘗試編劇賺取外快,日後紮實的編劇功力,就是那時跟著名編導野村芳太郎、編劇橋本忍合作學來。但到了1970年代,當大島渚等人的「松竹新浪潮」電影退潮時,反而是山田洋次編導的《男人真命苦》系列成了支撐松竹財務的搖錢樹,每年都要拍兩集,分別在一月新年賀歲檔和八月盂蘭盆節上映。
幸好山田先前的編劇磨練,以及對《男人真命苦》題材的真心喜愛,讓他每年都能編出兩個劇本來。在書中論及編劇的部份,山田也娓娓道出他是如何運用從小對人抱持同理心的敏銳觀察,以及對各種事物的深刻感受,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寫出的喜劇會有笑中帶淚的感動,絕不流於低俗又冒犯。
如此的同理心與感受,不只在編劇階段,也能運用於拍片時整個劇組和演員合作上。他強調,站在對人尊重的基礎上,劇組人員和導演之間建立一個緊密濃厚的人際關係十分重要,才能產生工作上的默契。《男人真命苦》拍攝數十年來,演員在戲裡的服裝、日常生活專用道具如茶杯等,都早已固定,整個劇組珍惜物力,拍完的道具都妥善收好,留著下一集拍攝用,甚至有時突然下起雨,就連哪位演員所用的雨傘,劇務也都早已備好,儼然就是個大家庭。
當然,山田洋次也用了不少篇幅來談《男人真命苦》的靈魂人物──飾演「寅次郎」的渥美清,雖然研究日本電影與文化的西方學者如美國的唐納.李奇(DonaldRichie)、荷蘭的伊恩.布魯瑪(IanBuruma)都曾以西方角度專文分析「寅次郎」這個由山田洋次和渥美清共同塑造的流浪漢,但還是聽山田道出他們如何形塑這位日本影史上比天皇還令觀眾熟知的傳奇人物,更真切動人。
「拍電影就像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旅行……假如劇組和演員是搭船旅行的話,那麼導演就是舵手。那是名為『男人真命苦號』的遊輪,由我負責掌舵,威風凜凜站在船頭吆喝的則是渥美清先生。劇組人員和其他演員們,都如癡如醉地聽著渥美清先生高亮的美聲,船隻在時而發出的喝采中緩緩前進。」
山田洋次以如此昂揚的畫面,來形容他和渥美清以及長年攝製電影《男人真命苦》系列的劇組班底合作過程。字裡行間彷如能聽到《男人真命苦》中,高吭的浪花節曲調與渥美清的嗓音,這是山田洋次與《男人真命苦》劇組共事27年所維繫的合作情感與節奏默契,卻隨著渥美清的辭世而成永遠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