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岩壁上的小毛氈苔,環境較貧瘠,但它還是自立自強的發展出捕食昆蟲的能力,在艱困中展開盈盈笑顏。
初識小毛氈苔是在陽明山的一處小山壁,那天下大霧、下雨、溫度很低,朋友說:「想看它開花,別太早來,也別太晚到。」此話怎說呢!來早了它不開,來晚了就閉合,一想到此花這麼有個性就感覺很特別,而且還是食蟲植物。過去那麼多年,回想起那句話,心裡想著難道真的是時間不對嗎?因為我從沒見過它開花的模樣。
這一次,下定決心要一睹它開花的風采,前一晚我將一個地址寫在便條紙上,其實也不算地址,只是一個大概位置。是日清晨五點半,城市慢慢甦醒,拿出便條紙將大概位置輸入衛星導航,它很聰明的規劃路線兩百一十二公里兩小時五十九分。山中的產業道路人車稀少,沒有城市的快速節奏,緩慢是這裡唯一的腳步,車子走走又停停,眼角瞥見貧瘠沒有禾草的岩壁上,如霞光般點點發亮,將原本土黃色的山壁染成一片霞紅,心裡雀躍的呼喊著,這就是小毛氈苔喜歡的地方呀!終於在接近正午時間一睹它小巧雅致的樣貌,這時候才告訴自己,只要有緣就會遇到,之前的錯過只是時間未到而已。
甜甜的捕蠅紙
小毛氈苔為臺灣產四種食蟲植物中最常見的種類,包括基隆、內湖、南港、雙溪及竹北濕地均可見其蹤跡,性喜潮濕的山壁,常與苔蘚及蕨類混生。為多年生草本,葉片為根生,自根部成簇開展時,如同散開的一支支湯匙,常帶有紅褐色。
它的特點是具有如觸角般的腺毛,以黏蠅紙式(flypaper traps)等方法捕捉並消化獵物,腺毛有甜甜的味道,是為了吸引昆蟲,當昆蟲飛來時,腺毛與葉片會合演一齣擒拿好戲,只要昆蟲觸動一部分的腺毛,附近的腺毛便會集中靠攏,葉片則會捲曲,並分泌黏液以捕捉獵物。更神奇的是小毛氈苔吃蟲和消化的過程:小毛氈苔是少見的「葷食」植物,它會先辨認所抓到的,是否是真正的昆蟲,若真是昆蟲,就會分泌酵素分解蟲體後再吸收作為養分,這默默進行、殺蟲於無形的過程,歷時約數十分鐘,令人讚嘆造物之巧與奇。
花莖細長,避免授粉者掉入陷阱
小毛氈苔植株嬌小,大概只有十元硬幣的大小,春末至秋季開花,花色有粉紅色或白色二種,花莖細長,頂端捲曲,粉紅色的有五枚花瓣,中央的雄蕊頂著黃色花藥,粉紅色的雌蕊有二到六個分歧柱頭(大部分為二),以提高授粉機率。想看見它開花,除了要掌握正確的賞花時機外,還需要一點點的運氣,開花時間其實只有上午短短的兩、三個小時,且花朵會猶如向日葵般一直對著太陽。小毛氈苔的花莖外形細長,頂著花序高於葉片約十公分左右,這種巧妙的自然設計,是為了避免適合授粉的昆蟲太靠近葉子,否則授粉者因掉進陷阱中而身亡,就會降低繁衍的機率。這是不是很聰明呢!
中文名 小毛氈苔
別名 匙葉茅膏菜、金接梅
學名 Drosera spathulata Lab
英文名 Spathulate Sundew
日文名 こもうせんごけ
科 名 Droseraceae茅膏菜科
花 期 4月-9月
果 期 5月-10月
原產地 亞洲地區,澳洲、紐西蘭、日本
分布 臺灣主要分布於北部及東北部的低海拔山區
拍攝地點:臺北_雙溪泰平里
名詞解釋
⑴食蟲植物:是一種擁有特殊構造,可誘捕、消化昆蟲當作營養來源的植物。若從根部吸收和光合作用得來的養分不足,捕食昆蟲所得的氮、磷可作為補充,因此食蟲植物比其他植物更能在貧瘠的環境生長。除小毛氈苔,臺灣另有毛膏菜、金錢草、長距挖耳草等食蟲植物。
⑵黏蠅紙式(flypaper traps):食蟲植物捕獵的方式。食蟲植物的腺毛和葉片具有運動能力,當昆蟲被腺毛黏住時,其他的腺毛會靠過來以黏得更緊,葉片也會捲起來將獵物緊緊包裹。
⑶無性生殖:指生物體的生殖方式是直接由母體細胞分裂,複製出新個體。
文/葉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看懂臺灣的野花:北‧中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