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可以說是教育現場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不僅內容要能完整傳達課綱精神、同時要符合教師的偏好與實用要求,以及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最佳的學習體驗。但在108課綱講究以素養為核心的教學設計前提下,加上未盡合理的編撰時間、審查機制與採購價格,出版社要如何滿足新世代及大環境的需求,充滿諸多挑戰。
迎向教改 教科書持續革新進化
談到多年來教科書的變與不變,康軒文教副總譚蕙婷表示,不同科目中的經典內容和核心知識不變,但時代在進步,教育市場對素材的要求越來越要求精準的呈現,以及像是紙張、印刷、裝訂,對插畫、繪圖或攝影的美感等要求也大幅提升。即使有些知識是相同的,但要注入更多活用的層面,配合時代調整不同的學習面向,至於新內容的選材也趨向更多元,這方面的變化就很大。舉例來說,像地理科要學習經緯度,過往很多學生以死記為主,但現在結合新穎科技的硬體設備,透過相對位置與空間立體感的訓練來理解經緯線;過去講太陽、地球和月球的公轉自轉,是老師請同學拿籃球和乒乓球來演練,現在則是以數位3D的實驗模型搭配教室大屏幕來向同學展示,這些數位化的內容對出版社來說是龐大資源的投注。
「未來的教科書更朝向數位化發展,強化生活的應用、邏輯思考和操作型演練、不再只有抽象的說明。電子教科書會更靈活的輔助教學,以更方便的操作,像是動畫、AR或VR的設計,讓教學現場互動更方便,也更符合課綱期待學生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能力目標。」
編輯教材時間短且審查標準不一,出版業者難為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周淑卿教授指出,108課綱因為課審會新的制度和成員改變,加上像是本土語言加入校定課程、2030雙語國家方向、國中科技課程的新討論等等,研議時間拉得非常長,壓縮了出版社時間。譚蕙婷對此苦笑著說,本次課程改革,107年中才陸續發布的課程綱要,教科書業者必須在108年出版,幾個月的時間要溝通各科學者專家,整合文稿與配圖、版式,內容也完全不能出錯,全部急件處理的結果就是支出龐大的超額成本,可以想見後續修訂的幅度也不會小,且更需要經過市場調查,了解老師們目前的使用狀況,才能完善教科書的內容及品質。審查期間,有些委員對不同出版社教材內容有不同標準,趕工、加班等付出的心力,也可能因為審查標準不一,連帶影響了最後市場選書結果。
周淑卿則是提出,應該要評估賦予更多出版社自我品質管理責任,有一套素養導向教科書指標讓出版社自評,課綱審查目前是朝放寬的方向走,期待審查者要去除管制,如果沒有明顯的錯誤就回歸市場的選擇,過於積極審查讓審查者權力過大,就失去審定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