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化元:台灣的言論自由不是忽然就有的,而是一條走來艱辛且曲折的漫長道路

2022-05-23 14:07

? 人氣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策展人薛化元專訪。(顏麟宇攝)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策展人薛化元專訪。(顏麟宇攝)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在4月7日「言論自由日」於中正紀念堂一樓常設展廳開展。展覽入口主視覺巨幅照片是1990年野百合學生開始在中正紀念堂靜坐後,民進黨和大批群眾在中正紀念堂訴求民主改革,可清楚見到照片中群眾堅定而無所畏懼的表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明白過去 理解現在 走向未來

本次展覽策展人為二二八事件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教授,他表示,「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大家能夠了解,台灣的自由民主,特別是言論自由在亞洲名列前茅,並非忽然間得來的,這段爭取的過程不僅艱辛且非常曲折,希望大家能記取過去歷史的教訓;記取教訓才能夠深化自由民主的價值,變成未來形塑台灣公民社會的基礎,如此言論自由才能夠得到鞏固,能免於或對抗外來的威脅。」

此次展覽內容以台灣言論自由進程為主軸,透過史料,依1945年至今日的歷史脈絡,分為「言論箝制體制的形成」、「1945-1949年台灣媒體浩劫與四六事件」、「1950年代《自由中國》與不分省籍的奮戰」、「1960年代言論窒息下無畏的身影」、「1970、1980年代黨外集體行動的挫折與突圍」、「1987-1992年最後一哩路的犧牲與衝撞」、「新時代的挑戰」等單元,呈現台灣從人權黑暗到自由民主的艱辛歷程。

戒嚴令頒布 箝制人民言論自由

在寫著《刑法第一○○條》與《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內容看板前,薛化元說明,「臨時條款規定國家緊急權的動用,是行政院會議先通過後,總統才有權行使。而且此一修憲有效期間原本不長,有一定的時間性,所以叫臨時。」1949年陳誠宣告自5月20日零時起在台灣省全境實施戒嚴,此時為臨時戒嚴;長期戒嚴是同年12月28日由代行總統職權的行政院院長閻錫山頒布將台灣納入全國戒嚴令,開始實施接戰地域的戒嚴,言論自由更遭受打壓。

「戒嚴在台灣實施那麼久,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並非一開始先設定的。」薛化元說,並對長期戒嚴的正當性提出反問:「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到台灣,是危機存亡之秋,那時候的戒嚴可以理解的,但1950年6月開始,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掌控了台灣海峽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基本上台灣免除於PRC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這種情形之下持續長期的戒嚴有正當性嗎?」

控制校園 壓縮言論自由尺度

1949年3月20日兩學生因共乘單車與警方發生衝突,被抓進警局,引發學生集結抗議,後來國民黨當局認為學生串聯會演變成學運事件, 4月6日下令逮捕,即「四六事件」。

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到台灣後,「剛失去中國統治權的國民黨當局認為,學校跟教育失控是他們在中國大陸失敗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台灣就加強這個部分的控制。」薛化元說明國民黨當局控制校園目的,並參考過去的研究,指出:「雖然不一定要讓每一個學校的老師、學生全部集體進入國民黨動員體系裡面,但至少不會被反對的力量動員。所以此後,對大學的控制相對變得嚴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