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差、職訓不足 廚工曾遭斷指
楊蕊萍並針對職場教育指出,現在也沒有給廚工們很好的待遇,即便有學過餐飲,但像鍋爐一次都是煮500人規模,很多設備他們其實都沒學過,其他學校還曾有被切菜機切斷手指的狀況。
她並指出,去東京的給食會參訪時,看到他們會找有經驗的營養師進行教育,並設有廚房實作,不會讓廚師、營養師直接被丟到職場 ,「你不能不教他,就丟他上戰場,廚師如果教他,怎麼安全地用切菜機、攪拌機,是不是工傷會很少、安全性會提高很多?」在安全外,她也指出,曾遇過有學校開菜單後,處理人員卻抓不準如地瓜葉、小白菜等食材的收縮率,含水多的東西煮了之後會變多小,開的量就不準確。
人少、器材舊 「新鮮、美味」恐被捨棄
楊蕊萍也談到,像在府中給食中心裡可以看到,台灣現在用的設備 ,他們都已經淘汰掉、當成古董在展示,且還有專門的人力支援公司,會媒合二度就業的媽媽,或是餐飲系學生做訓練,因此在人力調配上很有彈性,像當地的小學有720人用餐,廚房裡就有5個正職、9個計時人員,對照秀峰國小1900多位師生,僅有5名正職、2位計時人員,讓她感嘆,倘若人力很少,午餐一定要從很早就開始煮才行,但在人力充足的狀況下,就可以在午餐前2個小時開始,更能確保餐點新鮮、美味。
化身職訓、庇護中心 午餐也是教育的一環
韓國方面,則是從2006年起,確立各校自立供餐原則,和營養教師制度,如今中小學不論人數多寡,皆設有營養教師和廚房,並提供免費營養午餐。黃嘉琳談到,如在首爾城北區的營養午餐,還有「銀幼共生」概念,當地學校把餐廚房變成職訓、庇護中心,讓身障學生學習技能,如果表現好,畢業後會成為全職人員。
黃嘉琳表示,當他們去參訪時,就看到唐氏症的學生在發餐盤,「若從幼兒園開始,孩子每天都從唐氏症大哥哥、姊姊手上拿到午餐,這樣還會有歧視嗎?這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也有很多老奶奶來當廚工,每天跟朋友來煮飯之後,一起用餐、聊天,如此下來,學童就在生活裡學到長幼有序跟飲食文化,她認為,營養午餐要超越只是給小朋友吃飽一餐的想法,還可以納入少子化、都市計畫、老年人口等概念,甚至可以納入地方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