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民眾對是否加入亞投行可說完全無感,但無感不代表對民眾不會有影響。如果亞投行成功的帶動「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創造出龐大的商機與需求,對苦於全球需求不足的全球經濟,這無異是一個增加需求、輸出國內過剩供給的甘霖,同時藉此在這些開發中國家插旗立足,發展更多商機─這也是歐洲大國不顧美國反對,爭相加入的誘因。
但依照所有這類「國際投資銀行」的作法,必須是會員國的廠商才可能參與這些有亞投行貸款在內的招標。這代表的是台灣企業根本不必看其技術能力、價格高低,直接就被排除外。
台灣企業的能作的選擇,一個是放棄一帶一路商機,另尋出路─但在全球需求不足下,既辛苦機會又少;另一個選擇是到那些已是亞投行會員國內投資設廠,變身為該國企業以圖商機。不論企業如此選擇,對台灣經濟與投資而言都是負面因素,經濟終究會受衝擊,民眾也難逃影響。
而從亞投行等事件看,台灣未來的經濟可能會更辛苦。兩岸貨貿眼看已無,亞投行也沒了,台灣寄予厚望、由美國主導的TPP,現在連美國的態度都可能生變,要能加入亦在4-5年之後,反而是中國主導的RCEP可望今年年底完成談判。加上兩岸關係進入「冷淡期」,台灣要再與其它國家簽FTA(自由貿易協定)的難度增高,台灣經貿邊緣化的衝擊可能會加深擴大,影響所及就是出口與民間投資俱減,經濟要脫困將倍加辛苦。
民進黨一直指責馬政府的對外經貿政策,是「走向中國,再透過中國一起走向世界」,結果被中國「綁架」;民進黨則是要「走向世界,再和世界一起走向中國」。大家可拭目以待,看看民進黨的這個「先世界後中國」的邏輯,是純「話術」的空中樓閣,還是務實可行、能帶領台灣突破經濟邊緣化困境的政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