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醫材的匱乏,在我數十年的醫師生涯中,處理廠商與政府公文的協調問題,都讓新生兒科醫師們屢屢遭遇挫折。台灣兒童醫材市場小,導致許多廠商不願進口、申請許可證、申請健保藥價;以專案進口的醫藥材,醫師需通過醫院內科學研究與倫理審查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IRB)繁雜的審查,再向食藥署提出專案進口,最後由家屬自行負擔費用,不僅懲罰醫師,也在懲罰少子化下的新生兒們。
在2月25日,新聞報導一篇「兒童醫材短缺 食藥署:已逐年改善 並視急需採專案申請」的報導,報導中對於新生兒用藥的關心,身為多年爲兒童奮鬥的新生兒科醫師來說,頗為欣慰。但在官方的回應上,我卻有些疑問,究竟是官方端沒有做好了解,還是對於兒童權益的輕忽?
首先藥品部分,關於早產兒的口服鐵劑滴劑,此藥劑是早產兒必備用藥,需要經常使用,應該納入健保給付,減少家長的負擔。儘管商品名為富鐵好(FERRUM HAUSMANN DROPS)的口服鐵劑滴劑有藥證許可,卻因為核價費用不符合成本,原價約四百元,健保價僅核價一百多元,導致廠商不願引進健保。
而食藥署所提及的小兒多種維他命針劑(Multi-vita,Infuvita和LYO-POVIGEN INJECTION),在過去雖然有藥證通過,但是藥廠不再供貨,目前只能以中化廠成人使用的Lyo-Povigent減量代替,也不能天天使用。因為如用於嬰幼兒,維他命K就容易過量。無法給嬰幼兒使用的醫藥材,卻說已經給足相關保障,請問這樣是給孩子們最好的照護嗎?對應食藥署所言:「過去無廠商生產,但前年起已有兩家廠商正常供貨,目前應無匱乏…」顯然與事實不符。
接著食藥署表示:「過去兒童醫材確實有短缺情形,不過已逐年改善。」
或許申請時程已獲得改進,事實上造成醫師們最不便的,還是前期申請的資料準備,每次需請廠商提供資料、跑流程,其中行政、耗費的醫師人力成本,往往超乎想像的長。且這些醫藥材多半要給急重症嬰幼兒使用,人命關天,根本經不起等待,完全無法呈現官方所說對孩子們的重視與關懷。
專案申請通常是為了特殊案例所設,但是目前醫界遇到的許多都是常備醫藥材,像是Indomethacin、Ibuprofen針劑,早在25年前就被認定為早產兒治療開放性動脈導管常用的針劑用藥,直至今日,台灣仍沒有藥證。我以新生兒科醫學會立場,在此呼籲政府,在少子化的情況下,以後小孩只會越來越少,所以少子化政策上,更需思考以獨立預算、支應兒童專用醫藥材,減少缺貨的情況,才能嚇阻等待專案進口下,而來不急救治的遺憾發生。
*作者為醫師,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