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卡濟諾夫斯基是「斜槓議員」,曾連任3屆眾議員的他,還是波蘭左派紙媒《論壇報》(Trybuna)總編輯,也是波蘭電影製片協會黃金會員,而他也是作家和編劇。卡濟諾夫斯基也是第1次到台灣,但他已走訪過越南、南韓、中國等亞洲國家,「可惜還沒去日本」,他笑著說,「我認為東西方電影能夠多交流,而未來就在亞洲」。
未來就在亞洲!波蘭前議員力推電影交流
當問到波蘭政府如何推廣波蘭電影時,卡濟諾夫斯基開玩笑說:「文化部只有4年效期(波蘭國會每4年改選),但電影製片協會是獨立機構,推廣電影的重責大任就落在協會身上。」此外,卡濟諾夫斯基也表示,電影圈有2種「制度」,1個就是美制,即製片人地位最高,導演則是次一級,「波蘭則採取歐制,導演地位不是說特別好,但也不差,而台灣較偏美制,或許可以融合一下歐制」。
波蘭電影節(Polish Film Festival)8至14日在松山菸廠誠品電影院,每日播出1部精選波蘭電影,而8日開幕活動由華伊達執導的《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其他入選播放影片包括《戰地琴人》(The Pianist)、《灰燼與鑽石》(Ashes and Diamonds)、《大理石人》(Man of Marble)與《夜與日》(Nights and 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