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藍、空氣新,就是養生的好所在?現實情況恐怕沒那麼簡單。根據內政部統計, 隨著現代醫療日新月異,2017年國人平均壽命已來到80.39歲,然而原住民卻仍停留在72.22歲,其中居住地區醫療資源普遍缺乏的山地原住民,其平均壽命更只有70.37歲,竟足足比整體國民少活了10歲之多。
不是說健保是「全民保險」嗎?那麼即使是居住在山地離島地區的民眾,也不該被落在健保醫療網之外!因此,健保署自1998年起推動「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計畫(IDS)」,以逐年額外編列預算的方式,針對山地離島地區長年殘缺不堪甚至付之闕如的醫療網,展開「補破網」的修補工作。
IDS近6年投32億「補破網」,偏鄉先天不足問題仍難解
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表示,根據《健保法》相關規定,IDS計畫相繼納入了隸屬全國15縣市的52個鄉鎮市,歷經20年耕耘,且光是近6年就額外投入了32億2320萬元,2019年預算更多達6億5500萬元;透過補助醫事人員支援、建置醫療站,以及加強並落實巡迴醫療及居家醫療等方式,一步一腳地把山地離島居民需要的醫療防護網建置起來。
然而蓽路藍縷、創業維艱,健保署雖有心補網,無奈山地離島地區先天不足,包括普遍存在專科設備不足、交通困難、人口不集中、電腦網路軟硬體功能配合不佳等問題;又當地居民就醫習慣有待改變,各地動輒還會出現山崩、風災、土石流等天災,造成醫療資源補給線中斷,在在都成為醫療城鄉差距鴻溝至今仍在的原因。
阿里山鄉的特殊醫療問題
以阿里山鄉為例,由於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加上年輕人口嚴重外流,常住鄉民多以老人、兒童為主,就形成了很多特殊的醫療問題。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醫師安欣瑜表示,阿里山鄉隔代教養家庭比例極高,祖輩老邁自顧不暇,幼兒在缺乏足夠教育刺激的情況下,發展遲緩的情況更是層出不窮。
更甚者,部分原住民老人獨居在「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簡陋鐵皮屋中,又因名下的原住民保留用地無法取得低收或中低收入資格,連基本生活都乏人照料,「一名不識漢字的原住民老人就因記不清醫囑,竟將我開給他的肛門軟硬塞劑,硬生生地吞了下去!」安欣瑜啼笑皆非地說。
老人健康安全堪慮,山地離島青少年也有其特殊問題需要解決。安欣瑜說,因為父母多須至外地工作,或者升上國中以後,便須獨自離鄉背井在外求學,許多原住民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都極度缺乏家庭的溫暖與親人的關愛,最後因此罹患青少年憂鬱症,甚因誤交損友染上酒癮、毒癮者,皆不在少數。
阿里山鄉衛生所醫師溫明富表示,由於生活文化習俗等因素,山區居民的常見疾病也與多數國人不同。舉例來說,阿里山鄉居民至今B、C肝的罹患率,仍是一般平地民眾的3到4倍之多;而經年累月背重物在山區徒步,以及偏愛食用動物內臟的飲食文化,也讓不少當地居民年紀輕輕,就飽受骨關節疾病及痛風的折磨。
此外,目前支援山區離島醫師多屬家醫科,相對婦產科、眼科、牙科、肝膽腸胃科等專科醫師人力仍嚴重不足,亦是山區離島醫療網的致命傷。
有鑑於此,以阿里山鄉為例的權宜之計便是,只要台灣發布陸上颱風警報,支援醫院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就會空出床位,並會立即動員專車將平日列冊的洗腎病人以及預產期逼近的臨產婦,全數載送下山安置,以免一旦天災爆發,就連醫療直升機後送都有困難,屆時病人的生命安全便只能聽天由命了。
李丞華副署長強調,健保署也注意到,部分偏遠鄉鎮因非屬離島山區,未能納入IDS計畫範圍之內,醫療資源恐淪為「弱勢中弱勢」的窘境。因此,相關計畫近年特放寬規定,目前已將常被點名為「無醫鄉」的嘉義大埔鄉、花蓮豐濱鄉兩處非山地鄉,以「山地鄉適用區」的名義納入IDS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