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街新開的一家診所,醫師年輕又親切;但隔壁另家診所的老醫師經驗豐富,口碑也挺不錯的。」偶有小病小痛想要諮詢醫師,卻因住家附近診所櫛比鱗次,又醫師各有擅長而難以抉擇,是都市人的日常。但你知道嗎,全國368個鄉鎮區中,至今仍有3個「無醫鄉」,另9個地區則只有鳳毛麟角1位醫師;若逢醫師休假、出國進修,全鄉便將陷入惶惶不可終日的無醫狀態?!
根據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的最新統計,截至2017年底為止,全台共有4萬6452位執業西醫師,為2357萬1227名國人的健康把關。只可惜國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城鄉差距尤其嚴重,以致於在偏遠縣市及離島地區,民眾發生急重症,卻因當地一醫難求而命懸一線的憾事,仍時有所聞。
以國內現有執業西醫師人數,若暫且不計較醫師的專科領域,則國人平均每萬人可獲得19.71名醫師的關照,即換算每名醫師要照顧逾500名男女老少,負擔已然相當沉重。惟統計顯示,目前全台能達到這個標準的縣市只有台北、嘉義、花蓮、高雄、台中、基隆等6縣市;且占盡首都優勢的台北市每萬人西醫師比37.51人,是驚險越過門檻基隆市每萬人口西醫師比19.87人的近2倍。
東台灣縣市也名列前茅?醫療「可近性」才是大問題!
不是說東台灣民眾因醫療資源取得不易,素日裡居民常自我調侃:「住在這裡就連生病、生孩子都得挑對日子!」怎麼花蓮縣卻跌破眾人眼鏡,其每萬人口西醫師比25.45人,竟能在全國22縣市中名列前茅呢?
是的,這就是問題關鍵所在。一個地區的醫療軟硬體是否足以捍衛民眾的健康與生命,評估標準不能單看醫療資源與人口的比例,醫療取得的方便性與可近性,更是王道!
而醫療取得可近性的形塑實有如大鼎,不但須仰賴醫療資源充足、多元、分布平均,即「三足」具全鼎立,才可保屹立不搖;即期間只要其中任一條件鬆動,象徵民眾健康保障的「大鼎」,就有瀕臨傾覆的危機。
以花蓮縣為例,該縣境內人口32萬9237人,西醫師人數838人,單以每萬人口西醫師比計算,花蓮每萬人口西醫師比25.45人,確實堪稱縣市高標。但大家可別忘了,面積4628.57平方公里的花蓮是全國最遼闊的大縣,以致區區838名西醫師分派下去,平均每平方公里內只能分得0.18名醫師;更別提當地地形峽長、交通困難,亦導致花蓮民眾常有就醫山路迢迢、挑戰重重之嘆。
所以,醫療資源配置的一大特性,便是既患寡亦患不均,更不能只參考地區人口數,就決定當地醫療資源配置的多寡;相較之下,醫療人力物力的分布均勻,顯然更為至要,如此一來,民眾醫療取得的可近性,才可望獲得提升。
以國內現有執業西醫師總計4萬6452人,在總面積合計3萬6194.18平方公里的本島與離島配置,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平均每平方公里範圍內都有1.28名醫師。然而現實情況中,全國22縣市中目前能達到此標準的只有10個縣市,包括:台北、嘉義、新竹、基隆、桃園、台中、新北、高雄、彰化、台南,還不到所有縣市的一半。
也就是說,若以醫療資源充足且分布平均兼具,全台22縣市中,醫療可近性能夠拿到偏高分數的縣市,充其量也只有基隆、台北、新竹、高雄、台中5個縣市爾爾。
更甚者,現實生活中,民眾選擇日常或緊急就醫對象時,一般都鮮少依縣市,而是以更具可近性的鄉鎮區為搜尋範圍。尤其,全台368個鄉鎮區中,至今仍不乏「壹醫鄉」與「無醫鄉」的存在,本於輕重緩急,以及先求有才能求好的原則,如何解決進而滿足這些轄內只有1名西醫師甚或無醫鄉鎮區居民的就醫需要,都無疑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