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台灣,作為上位意識形態的統獨問題,卻向下侵蝕到各式無關乎統獨、無關乎藍綠的民生議題,讓台灣的所有問題,無論本質如何,都成為統獨、藍綠的意識形態問題,最終塑成一個只問意識形態,不問是非的社會。因此,這個時代最急迫的問題就是-民生議題是否能成為我們的朋友,而非敵人。因為我們的敵人是經濟停滯、社會不平等和貪汙腐敗,而不是我們的同胞和鄰居。
在自由民主的社會,我們當然可以有意識形態之爭。但在人民的福祉之前,如同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所說,任何偏見、感情、意見或黨派的分歧,都不能影響我們公正地綜觀全局。唯有放下意識形態之爭,才能為社會謀求最大福祉。
在激化對立的社會,我們常聽到許多關於特殊利益群體的討論,現在,我們必須關心一個長期不被關注的特殊利益群體,這個群體沒有地域、族群或政黨的界線,那就是-台灣人民。意識形態之爭,常存於可以此牟利的政客口中;然而在艱苦時代下,正如同黑格爾(G. W. F. Hegel)所說,對民眾來說,更重要的卻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瑣事。
再也不要徬徨,今天的問題已不再是意識形態的抉擇。當務之急,並不是統獨,也不是意識形態,而是民生問題;我們先是作為中華民國國民凝聚一起,並不是國民黨人或是民進黨人;而作為凝聚在一起的中華民國國民,就是要解決直接觸及普羅大眾的民生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克服意識形態的禁錮,我們就不復有逃避的地方。世界大局,變化萬千。要振興中華民國,我們就必須勇敢大膽。讓議題歸於議題,讓意識形態歸於意識形態。或者走向議題政治,或者繼續統獨惡鬥。
改革重責,在於青年承擔
如果說,充斥意識形態之爭得政黨政治,以及衍生出的公民社會和青年參政困境,正是台灣當前發展停滯、社會分裂的主因。而關注普羅民生的議題政治,則是解方。那麼,擺脫困境,讓國家發展重回正軌,便是我們這一代人責無旁貸的使命。因為正如同魯迅所說,青年,本應是革命的,要放責任在自己身上,向前走,把革命的偉力擴大。因此具有革命本質的青年,就必須承擔改革。承接孫文以天下為已任的精神。
百年之前,林語堂先生就曾說:二十歲青年都是熱心國事,三十歲的人都是國事管他娘。所以百年之後,我們這一時代的青年,更不能倒退,當一個坐視國家步入困境、不管國事的「漠然世代」。
即使我們沒有任何資源,但我們有蔡鍔「各備愚公之願,即可移山;共懷精衛之心,不難填海」的借鏡;即使我們沒有眾多夥伴,但我們有《尉繚子》「百萬之眾不用命,不如萬人之鬥也、萬人之鬥,不如百人之奮也」的砥礪;正如同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所言-我們沒有什麼可以奉獻,有的只是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
或許會有人說,沒有資源、勢單力薄的青年,要想改變政治、社會與國家,無疑癡人說夢。但無論哪個時代,青年的特點總是懷抱著各種理想和幻想,這並不是什麼毛病,而是一種寶貴的品質。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只要理想不滅,改革之火就能長存。
如此,我們就能亦步亦趨地呼朋引伴,在理想實踐的過程之中茁壯成長。從小的目標開始,向大的目標走去,逐步為青年參政與公民社會鋪上道路、為青年參政與政黨政治搭上橋梁,從而讓公民社會與政黨政治相輔相成。總歸而言,放下意識形態之爭,扛起改革政黨政治重擔,大步走向議題政治,在世界浪潮變化之中捍衛中華民國。秉持這樣的想法,靠實行讓天下事業進步,便就是一位真正的「黨革青」,便就是我們的成立理念。我們並不屬於國民黨或是民進黨,我們屬於中華民國,現在如此,永遠如此。
黨革青發起人:呂謦煒、施漢陽、張瑋倫、陳人豪、陳亭儒、陳冠安、陳賀煦、曾濬、黃紀棠、葉宗林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