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楊照專文:不思考的台灣,討論課綱的意義在哪?

2016-04-19 07:00

? 人氣

教改團體於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場外抗議,台灣教育要走的革命還很長。(顏麟宇攝)

教改團體於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場外抗議,台灣教育要走的革命還很長。(顏麟宇攝)

在台灣這樣不思考、不合理的教育體系中,太多事物都無法追究,甚至不堪追究。例如「課綱」。即使在「課綱」引發社會騷動之際,從教育部長到負責訂「課綱」的委員,到掀起爭議騷動的人,都很少認真、好好地解釋:「課綱」是什麼?為什麼有「課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有機會好好翻閱教育部「教改」原始計畫案的話,你會發現在那裡明明白白留著沒人理會的「課綱」道理。「課綱」是用來取代「課本」的,用意是幫學生從「課本」的知識獨裁中解放出來的重要手段。「課綱」和「課本」有很不一樣的教育邏輯與教育目的。

歷經七天佔領教育部,反課綱學生於8月7日撤場,晚間因颱風影響下起雨。
歷經七天佔領教育部,反課綱學生於8月7日撤場,晚間因颱風影響下起雨。

過去的「課本」和考試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拼命讀課本,課本之外頂多讀參考書,為了應付考試。而考試的考法,基本上也就是檢驗你對課本內容究竟讀得多熟,來決定給你多少什麼樣的教育資源,課本讀得、背得愈熟,就可以在教育的梯階上爬得愈高,得到愈多資源。

「課綱」的出現,是站在反對這種課本效應的立場上。「課綱」要訂定的,是每一個科目、每一個階段,學生應該學到的「最低教育內容標準」。一個小孩念完小學,國文「至少」該學到什麼,「至少」應該具備怎樣的數學能力...這是「課綱」要規定的。

請記得,關鍵在「至少」。換句話說,「課綱」只規定這些內容不管哪個學校、哪個老師來教,都一定得要教,但反過來看,學校、老師可以、也應該不只教「課綱」裡的這些內容,可以、應該教給孩子更多更多。那「更多」或「更多更多」,就是由學校、由老師來決定的。如此一方面保障教育「至少」的基本內容,另一方面讓學校、老師有自由教「不一樣」的。

再說一次,這是「至少」,是「低標」,「課綱」管的是門檻。所以很簡單,「課綱」絕對不能多,「課綱」考量的,是中低程度學生以上一定要學到的。配合「課綱」這種精神,而有「基測」,基本學力測驗。「基測」和原來的「聯考」有甚麼不同,都是入學考試不是嗎?才怪,大大不同!「聯考」是排序的檢驗,依照學生考試分數,從滿分一路排到零分,每個考生都有一個比別人高或比別人低的位置,依照這個位置決定你去念哪個學校。「基測」是「門檻」,是測驗你是否學會了「課綱」中規定該學到的「至少」的基本內容,只要你通過了這個「門檻」,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去選擇自己想念的高中。

台灣到今日還習積一切用考試來決定(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台灣到今日還習積一切用考試來決定(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這怎麼會一樣?「聯考」是學校選學生,「基測」是學生只要通過「門檻」就能夠去選學校。原來的設計明明是如此天差地別的改變,但現在呢?有誰敢摸著良心說我們真正實踐過「基測」的原有設計?扭曲的現實把「基測」搞成另一種分數排名,另一種學校選擇學生的方式,這明明就沒改、改不了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