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影響人的判斷能力和行為反應,為讓「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付諸實行,各國都在努力推廣「酒後代駕」。台灣的代駕服務行之有年,但對於代理駕駛制度上缺乏明確規範,日前交通部透露,正著手研擬代駕服務的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預計4月底前報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核定,最快10月就可公告實施。
酒駕肇事已成全民公敵,落實酒駕防制對策,除了修訂法規,其他輔導性的配套措施也要一併跟上,才能真正改善酒駕問題。台灣的計程車隊從2010年起提供酒後代駕服務,由車隊司機確認預約需求,再派遣適合的司機前往代駕,2016年起,開始有非計程車業的公司投入代駕服務,消費者可用電話、APP、LINE等多元方式呼叫代駕服務。
不過,代駕服務實施迄今8年多,在國內仍然不是非常盛行,過去有研究顯示,民眾雖普遍正面看待代駕服務,但多會對「司機的職業道德」與「收費方式」存有疑慮,特別是需要代駕的消費者往往因酒精影響,辨識能力下降,更需要透過一定規定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國外「代駕服務」怎麼做?
綜合國際代駕現況,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的代駕服務制度研究指出,目前各先進國家多以業者主動提供服務為主,沒有全國性的法律規定,例如美國、英國、新加坡,營運方式各有差異;惟日本訂有「汽車代理駕駛行業適正法」,詳細規定代駕業者的認證、代駕流程、應投保險等,以維持代駕的服務品質,缺點在於成本較高,費率約為一般計程車的1.3到1.5倍。
加拿大同樣擁有商業化的代駕服務,雖然加拿大並未針對代駕訂定專法,但Oshawa市經過與計程車業者、代駕業者座談後,在《商業許可法》(Business Licensing by-law)中規範代駕服務的駕駛條件和管理制度,由業者依法對代理駕駛員進行審核,只是這項法律遭到業者相當程度的反彈,認為將減少代理駕駛員、增加酒駕。
台灣也擬推代駕「定型化契約」!
回到台灣,交通部現階段雖沒有訂定代駕專法的計畫,但正依《消保法》第17條,針對代駕擬訂其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交通部路政司表示,經邀集相關業者、單位討論過後,初步達成共識,未來代駕業者應揭露其經營者、公司、代理駕駛、申訴管道、客服電話等資訊,費率、發生車禍時的理賠責任、保險等皆應在定型化契約中敘明。
特別是在代理駕駛的資格要求上,不但須具備職業駕駛執照,也不能有殺人、搶劫等重大犯罪的前科紀錄,盡可能保障消費者權益。至於費率方面,路政司說明,將維持自由市場競爭,不會訂定統一費率,因為代駕的目的是安全,只是避免酒駕的方案之一,若覺得貴,民眾亦可叫計程車、或請朋友幫忙。
代駕司機過攔檢點被丟包?交通部路政司:僅是個案
據了解,有業者反映,曾出現預約代駕服務的民眾,在半路通過酒測攔檢點後丟包司機、自行開回家的案例,當事人雖然酒駕違法,但司機被趕下車也沒有權利說不,盼能透過制定特殊規範制止這樣的情形再度發生。不過路政司回應,這僅是個案,將不會以通案辦理。
交通部路政司表示,代駕服務的定型化契約應記載或不得記載事項,將會在今年4月底前報請行政院核定,待消保會審查通過後,交通部即可正式作出預告,預期最快報行政院後半年可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