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年政策只在開選舉支票,提供各項財政、住房、育兒的補貼,沒有從大環境的開放著眼,培養年輕人有前瞻、熱血、創新與國際競爭力的視野,只是一昧討好,還是無從讓青年相信明天會更好。
青年節前夕,希望執政當局放下意識型態的惡鬥,放棄鎖國的政策,還給青年走向遠方的創新力。先在教育政策上,開放大學與歐美先進國家合作,無論開設分校或分班,引進更具競爭力高教環境,讓歐美、東亞和中國大陸的學生可以在臺灣共同研究與學習。同時,在經貿往來上,積極保護赴大陸工作投資的台商與勞動者權益,也讓台灣與中國大陸經貿政策攤在陽光下,在國會的監督下,讓臺灣青年能掌握瞬息萬變的局勢,與世界各個經貿大國公平競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越來越多工作遭到自動生產設備或是人工智慧所取代,歐美與日韓都積極應對此一變局,提出各項青年政策,以公私協力的模式,為青年增強創業、展業與就業的能力,臺灣也應當積極思索,培養出更多在地與鄉土的創意育成機構,讓青年人有發揮數位能力與專業知識回鄉奉獻。
相信在危機中給青年福利固然重要,給青年機會與眼界,才能真正再造臺灣的未來。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宜蘭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主任。本文與《奔騰思潮》同步上刊。授權轉載。(原標題為:還記得青年節?給青年走向遠方的創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