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時代創造英雄,英雄創造時代。」由於百年來量子力學的發展成熟,造就了20世紀中葉迄今的全球半導體及電子學科技世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由於個人人格特質及家庭背景因素(張校長是二二八受難家屬),張校長的一生見證了台灣半導體和電子產業的誕生、興起、繁盛,並站上世界舞台。張校長出生於1937年,逝世於2018年,他成年後的一甲子人生奉獻給了交通大學的教學、研究,行政與校務擴充及發展。1960年代張校長參與了國內第一間電晶體實驗室在交通大學的建立,及隨後的第一顆電晶體的製成和將integrated circuit (縮寫作IC)命名為積體電路。他是台灣第一位國家工學博士(1970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及我國第一位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00年)。張校長曾獲得總統科學獎(2007年),辭世後總統府特頒褒揚令,表彰他對半導體產業與高等教育的卓著貢獻。張校長是交通大學在台建校的第八任校長,任期為1998年至2006年,任內推動了「基礎科學教學研究大樓」的興建。
張校長是一個喜歡做事的人,而且喜歡「跨界」,因此(對一些人來說)也就具有爭議性,這是社會風氣和人性與專業的親疏好惡使然。
由於我個人的教學研究領域——低溫物理實驗——對交大而言比較特殊和冷門,因此我與各院系的大多數老師以及眾多校/系友,都不算熟稔,甚至生疏。應該可以肯定地說,從大學(電子物理系68級)四年到出國留學七年,再到返台後在台大物理系任教九年期間(1988–1997),我一定沒有見過,甚至可能沒有仔細記住張校長的姓名。但是到了交大任教第二年,即他上任校長之後,我與張校長就有了持續但大多是短暫的接觸。
跟張校長見面,當然不可能是閒聊,因為他的行程緊湊,時間有限。要之,都是為了物理領域或是個人實驗室,向他爭取資源/經費。每一次,張校長都爽快地答應了。因此,確實也無需多費唇舌,一二十分鐘之內就決定了。其他的幾項支持與肯定暫且略過不提,我個人認為,張校長對物理領域的最初始的一項重要贊助,是支持(當時)國科會「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物理組)」的行政和訪問學者研究室空間,即資訊技術服務中心二樓,國際會議廳對面的幾間辦公室和教室,以及其整修、裝潢和家具費用等。其後幾年(從1999年春起),我們每年使用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物理組的經費,在交大舉辦一系列國際研討會(通常是在圖書館地下室國際會議廳舉行),張校長每一次都優先答應邀請,前來致開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