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除了治水 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2019-04-02 07:00

? 人氣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提出「滯洪池綠道化」的概念,讓社區的洪水能迅速流進水道。但能不能成為一條綠道美景,關鍵是要維持水道乾淨,而事實卻不是這樣。他住在台南市安南區海尾、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附近,村落半徑10公里有十座工業區、其中四座沒有汙水處理場。工業廢水排入水溝,讓排水線變成一條被汙染的大水溝,他稱這樣的情況是「被犧牲的體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另一個新觀念是「在地滯洪」,利用現有土地,不改變地目及用途,在需要時轉變為臨時的滯洪功能。水利署長賴建信以德國Loisach River洛伊薩赫河為例,讓農地兼具滯洪功能,洪水流入農地,地主則獲得一些補償。他建議台灣可以參考德國案例,善用休耕農地、魚池來滯洪。

每個縣市能使用的在地滯洪設施不太一樣,但幾乎都遇到協調的問題。桃園市水利局副局長李金靖提到,桃園使用現成的埤塘滯洪,但95%的埤塘是私有地,其他屬農田水利會,並不是這麼容易溝通。而對於耕地較多的雲林縣、嘉義縣而言,最好的滯洪池是農地,但這需要更多的溝通。

都市計畫、道路設計要考慮到治水

去年823台南是淹水面積第二大的縣市,總計淹了9千公頃。淹水的主要原因是雨實在太大了,居民也表示不能都怪政府,但還是有可以檢討的地方,

而這牽涉到都市計畫。以安南區為例,那裏是一個低漥地區,但台南市政府在這裏蓋新吉工業區,把一個占地123公頃、本來有滯洪功能的台糖農地,墊高1.5公尺變工業區,居民認為這是造成下游十二佃淹水的原因。

前台南市水利局長、現任國發會處長彭紹博認為,新吉工業區做的滯洪池,不但可容納自己產生的洪水,而且還把工業區四周的隔離綠帶降挖,並要求所大月廠房的蓄洪提升三倍,已經把可能的影響降低。

然而,政府跟民間對此看法不同,居民的在地經驗感受到淹水跟工業區有絕對關係,但政府以數據計算滯洪量認為並非如此,最好的方式是淹水後去做更精細的調查,而這個調查又為往後的都市計畫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

從2009年八八水災以來,強降雨的頻率愈來愈高,一次又一次的淹水告訴我們,治水工程已無法保證絕對不會淹水,需要不同做法,而只要我們對於淹水有更多共識、願意接受不同想法,就能培養更具韌性的態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