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一場有意義的水電對話,就這樣被環保署搞砸了

2019-02-26 07:10

? 人氣

行政院長蘇貞昌(左)、環保署長張子敬(右)於立院備詢。(顏麟宇攝)

行政院長蘇貞昌(左)、環保署長張子敬(右)於立院備詢。(顏麟宇攝)

自從行政院帶頭喊五缺(水、電、地、人、勞),環評就幾乎都聚焦在討論水、電夠不夠,但這兩項資源需要看整體政策、不只是看單一區域或個案而已。如果環評委員能得到整體資訊,就更能掌握個案並給出科學的審查結論。這就是上周環保署要請經濟部在環評會中完整說明水、電供需現況的由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可惜這一個深具意義的做法,卻被環保署給搞砸了,因為把這場會議跟其他個案審查排入同一場環評大會議程中,因為擔心一旦水電討論太久,會延誤後面個案的審查時間,所以當經濟部報告完之後,環評委員才問了三位,環保署長張子敬就一再道歉會議安排不當,並拜託環評委員不要再問。

同樣地,張子敬也請經濟部簡短回答就好,讓事先花時間做好準備的水利署、能源局、以及帶隊的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很錯愕,據了解他們事先得到的訊息是今天是內部討論,而且沒有時間限制。這樣一個難得可以讓環評委員跟經濟部面對面,把所有水、電問題一次完整拆解的機會,就這樣白白被浪費掉。而環評委員應該沒辦法從這次會議,得到日後幫助審查個案的充分訊息。

20181218-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18日出席「107年度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第1次跨部會聯繫工作會報」。(顏麟宇攝)
環保署長要環評委員少問問題,連經濟部都錯愕。(顏麟宇攝)

該給意見的都沒意見,造成許多荒謬的審查結果

沒有充分訊息,正是環評委員在審查時遇到的最大困境。一個環評案件的審查程序通常是這樣,開發者委託顧問公司做環評書,送到環保署或環保局繳費後,行政人員安排審查時間,同時把環評書寄給環評委員。之後,就是環評委員跟環評書的對決,環委獨自面對環評書,心中浮現一大堆疑問。

環境影響評估,故名思意就是審查開發案對環境的影響,翻開每一本環評書,內容幾乎不出以下幾種:問對環境有沒有影響,沒有。缺不缺水電?不缺。會不會惡化當地空氣品質?不會。廢水排放對當地養殖有沒有影響?沒有。是不是位於法規不能開發區域?不是。不能轉到有空地的工業區開發嗎?不行。場址有沒有斷層或地下水或半徑10公里內有人居住?當然沒有。

但環評書寫的八成都不能相信,因為這本報告書是開發者委託顧問公司做的,拿錢手短,就算有影響也會硬說沒有,坳不過去時就說影響輕微,再提出一些根本無助於減輕影響的所謂對策。而環評委員是無法透過這種問答得出真實答案的,他需要專業單位的幫忙,但問題就出在該協助提供資訊的單位沒有幫忙。

通常跟環評審查相關的單位也會收到一本環評書,例如中央及地方的廢棄物、土壤、毒化物、提供水電土地的單位,也會被要求列席環評會表達意見,但九成以上在會中都會說沒有意見。遇到政策指示要過的案子,明明有斷層還會說沒有,或是強調地質法並沒有規定有斷層不能開發這種不負責任的說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