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上周發出新聞稿指出,有支持淡北道路開發民眾,因不滿環評審查未過,用Emai、電話恐嚇、威脅、甚至人格攻擊環評委員,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以維護環委審查空間。聽到這個真令人生氣,因為這些人正在破壞許多人努力建構的理性討論平台,而自覺理虧的人才會做出這種事,應該被嚴正譴責。
環保署的環評委員會,應該是目前國內最公開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裏,對自己關心的開發案表達意見。此外還可以寫文章、辦活動爭取大眾及環委支持。如果不滿意審查結論,還可以訴願、訴訟爭取翻案。這些已經是多年來大家都很熟悉的程序,像淡北道路案這樣私下恐嚇環委的已經非常少見。
而環保署的環評會能像現在這麼公開(地方環評會就不一定),並不是一、兩天的事。最早連聽都不能聽,記者也不能進入,現在重要的會議還有直播,記者也可以全程在場。然而這樣的規則並非穩定不變,而是架構在一種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上,只要這個平衡稍微傾斜,環保署隨時都會變更規則。
因為多年來環保署常覺得委屈,一個案子開發與否,並不只是環評一個關卡。但因為環評會最公開,所以最容易被放大檢視,環保署長動不動被罵、甚至下台。反而不公開的部會都沒事,這讓環保署常常想收回這個權利。
舉個例子,到環保署參加過環評會議的人,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那間四樓五會議室,外觀跟旁邊的會議室完全不同?這間會議室本來跟其他會議室都是玻璃窗,2010年中科三期審查時,因為有民眾從玻璃窗外看審查,怒而拿椅子敲玻璃,後來這間會議室就變成現在這樣,一個完全密閉的木頭箱子。
還有,大家在環保署大門換證件時,有沒有注意到右邊有一個會議室,那也是因應會場出現「狀況」而設的,有時只能在這裏看轉播,而不是入場旁聽。因此多年來,包括記者、民眾都小心維護參與權,不讓環保署藉機緊縮規則。為什麼那位恐嚇環委的人要受到譴責?因為他在破壞大家好不容易維持的平衡。
環委要求補件再審,合情合理
而3月13日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淡北道路),環委要求補件再審的理由可說合情合理。這個案子爭議多年,最早由交通部公路總局提出,2000年審查不予開發,隨後新北市政府提修正計畫,2011年有條件通過,居民提撤銷環評之訴成功。新北市主動進二階,去年重啟審查,3月13日是環評大會。
新北市政府推動淡北道路,主要是因應淡水開發案、人口逐漸增多,造成竹圍到紅樹林路段交通尖峰時經常塞車。但目前淡水聯外道路只有台2線,為了改善竹圍路廊交通擁塞問題,決定蓋淡北道路,從淡水區中正東路與淡金路交叉口,到台北市立德路口,全長5.4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