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從當經國英文秘書時起,俊帥英挺的外表,進退有節的舉止,不疾不徐的語調瘋迷了不少人。加之,素來清廉的形象,不沾鍋的風評,更令自認身處汙濁之世的台灣民眾對其有一份特殊的期待。他一路官運亨通,1997年能因白曉燕案斷然放下高官權位,大嘆「不知為誰而戰、不知為何而戰」,掛冠而去,更是擄獲了不少望治心切的民心。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一再拒絕參選,各方聯袂多次登門敦請出馬競選,頗有「先生不出,如蒼生何」的味道。千呼萬喚,終於毀諾出山,順利當選台北市長。任期中恰逢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馬帶頭批判李登輝,成為藍軍中生代新領袖已無疑義。連宋2004年失利之後,馬更成為藍軍奪回政權的唯一希望,2005年就任國民黨主席,2007年雖因特別費案離開主席之位,但2008年高票當選總統,2012年在大陸「九二共識」的強力加持下驚險連任迄今,5月20日將交卸職務予蔡英文。
綜觀馬的從政歷程,聲望於2008年達到頂峰,2009年88風災明顯開始走下坡,一路跌宕,於第二任中一度摔跌到民調支持度只有9.2%。固然有世道不好的因素,但肯定自己的責任居大。
領導人的才具不足,不接地氣
馬成長於台北市一個高級黨工家庭,自幼受極為良好的家庭與學校教育,經過台灣的建中、台灣大學、紐約大學碩士到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個人素質教養一流,勿庸置疑。然而,高學歷未必等於高能力。一生一帆風順,未受過挫折的洗禮鍛練,進入官場的起點就是蔣經國的英文秘書,立足點相當高。家庭背景、順遂人生與官場高起點令馬自幼與社會中下層脫節,難接地氣。
雖然台灣中國時報2016年1 月以「自戀自私、多疑寡恩、剛愎自用」為馬定性,獲得許多人的共鳴,但不容懷疑,馬是一個有理想與抱負的人,想做好事,更想把事做好。上台之後,第一家庭成員深居低調,不惹塵埃,對照扁家,天差地別,台灣政壇風氣略獲改善,以後第一家庭能否持續,責任不在馬了。
無奈馬因地氣不足,加之,信任的圈子小,偏信偏聽嚴重,用人偏好涉世不深、靠嘴賣藝的學術圈博士教授,常常不知那些是對的人與對的事,找不到對的人就難做對的事,孜孜矻矻、口口聲聲想把事情做對做好,結果不是搖擺不定,半途而廢,如證所稅、續建核四、國營事業改革、健保改革、稽查亂漲物價;或是昧於情勢,鎩羽而歸,如八八水災的處理、美牛事件、年金改革、處理王金平關說案、兩岸服貿協議、多數黨組閣;或是剛愎硬幹,激起民怨,如油電漲價、返鄉鮭魚變成鯊魚;或是怠忽嚴重性,積累出大麻煩,如教課書課綱、多年多起食安事件;或是好玩民粹,討好綠營,如年年二二八不斷道歉、找賴幸媛當陸委會主委、好用綠營人士討綠營歡心。如果懂得做事的方法,用人得當,這些事原本都可以是好事,結果都事與願違,好事做成壞事,壞事做得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