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企業面臨困境或危機時,經常有從公司外、甚至行業外找一位CEO來整頓,有時可以突破慣性思考、不因循舊章,反而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台灣企業文化不太有找圈外人來管理的習慣,有趣的是,國民黨2020年總統大選卻屢屢看到這樣的「圈外人」現象,韓國瑜是一位,郭台銘則更是驚天動地的圈外人。
這種政壇的局外人現象,絕非台灣獨有,美國總統川普是最明顯的例子,法國傳統的左右政黨沒落、由馬克宏所組的中間政黨執政,義大利由左右極端政黨共組聯合內閣等,都可以看到原來被視為邊緣或極端的圈外人或意見,逐漸成為主流的趨勢。
美國和歐洲的差別在於,歐洲反建制力量傾向另組新政黨,但對既有傳統政黨帶來莫大壓力,這些傳統政黨常被迫往極右或極左靠攏,否則可能喪失生存空間;相反的美國兩大黨的基礎穩固,反建制力量從大黨內部奪權,川普從一開始參加黨內初選、黨內菁英不看好到扺制無效,到最後掌握大權,有人形容這個過程是川普對美國共和黨「敵意併購」(HOSTILE TAKEOVER):一個本來主張小政府、重視國防武力的保守派民主政黨,最後卻淪為反移民、有危險法西斯傾向的政黨。
川普對共和黨的傷害是可以想見的,但川普並非憑空而生,在川普之前已有美國茶黨鋪好共和黨極端化的道路;而川普之所以能拿下關鍵州,更拜美國中西部的不景氣及藍領勞工失業率所賜。川普現象的形成,意識形態和經濟因素是交織而成。
台灣的郭台銘之路是如何鋪成的?從韓流崛起到郭台銘成為可能選項,過去都是不可思議之事,現在為何理所當然,反映的不只是國民黨的危機,其實是整個國家的危機;台灣過去20年來,政治對立、經濟發展停滯、看不到產業前景、人才外移;韓國瑜現象反映的兩種力量的抬頭,一種是對過去重政治、輕經濟操作的反彈,另一種是期待國民黨能夠強勢、硬起來反制民進黨,這一點特別是韓國瑜聲勢為何壓過朱立倫的主要原因,簡言之,強勢領導和重視經濟民生是現階段民眾期待的領導人特質,就這兩個特質而言,郭台銘比韓國瑜有過之而無不及,韓國瑜在前鋪陳,郭台銘投入選舉已是水到渠成。
更可悲的是,郭台銘未來若是要以企業強人形像取勝,台灣過去幾年的政治操作也已為他打下驚人的基礎,這幾日有評論指企業老闆和總統最大的不同是,總統仍須受制於五權分立、而不能為所欲為;常態上是應該如此,但台灣過去幾年來已淪為只要有國會多數就可以為所欲為,民進黨已為國民黨立下一個惡例,郭台銘未來若真的當上總統,他能夠霸氣的程度只怕不遜於鴻海董事長的作為。
企業老闆是不是好的政治人物?其實難以一概而論,億萬富翁的前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Rubens Bloomberg)政績不惡、卸任前後都頗受好評;但市長和總統的複雜性無法類比,川普是未利益迴避的最負面案例,他的家族事業已和美國外交牽扯不清;同樣的,郭台銘無論在中國有龐大的事業,在美國則有相當的承諾,他若當選總統即使將所有事業信託,都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重大利益衝突。但這似乎已不在國民黨核心的考量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