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要談教化可能性,我們還欠缺什麼?

2016-05-17 05:50

? 人氣

是要教到讓他願意道歉、願意認錯,還是要教到能自食其力,對社會稍有功能;是要讓他有符合一般民眾的是非價值觀與判斷基準,還是要教到無故羞辱而不怒、美色誘惑而不亂;是要安靜不吵鬧就好,還是要文質彬彬。隨著目標的不同,難度亦不同,需要投注的教育時間與教育資源也有相當差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目前現行的許多受刑人與更生人輔導方案,也常因為目標未能明確共識,而使各方對輔導處遇效果的見解不同。

教化系統因素2:現有的教化資源有多少

如果要補足其社會化技能,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多元教材與訓練場所,可以符合各種受刑人的學習需要。如果要處理其心理病理與精神病理,是否有配套的專業人才與專業合作,可以給予有效能的持續性治療。

目前有許多輔導方案都是年度案,不見得能保證人才與內容的持續性,更難有延續的教案研發。這當然也涉及經費的分布,在財政困難情況下,國民是否願意再花錢在受刑人的輔導教化政策推展上面。

教化系統因素3:監獄外的延續性協助

從完全封閉管制性的監獄環境,一下子回到社會環境,這有兩個問題:一是監獄的學習內容與外界實況有相當落差,二是外在環境有太多未控制的變項。比如有些家族裡涉及犯罪的成員多,將更生人直接放回這個家中,其風險可想而知。

再者目前的觀護制度其實也只能掌握到更生人的一部分行為,當然不可能即時了解他在社會遭遇了那些衝突與誘惑,當時是否立即採取了正確的面對方式。

究竟是要將輔導教育的範圍擴及到其家庭與社區,或是要建立更嚴密的監控系統(像電影關鍵報告中一樣可以完全掌握民眾的行動?),也尚待考量。

技術上來說,期待未來「有無教化可能性」這句話,能夠被更精確地描述為「在目前的輔導矯治系統下,該受刑人以其個人特性,有多少可能可以在指定期間內達到預定教化目標」。

但更深層來說,是期待社會無論公單位或一般人,能理解所謂的輔導與教化是從個人—家庭—就業—社區、從輕刑犯到重刑犯的連續性工作;而不僅僅是在論及死刑犯判決時會在文卷上匆匆帶過的幾個字而已。

*作者為花蓮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