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統計,在2017年查明禍首的61件食品中毒事件中, 就以餐盒及複合調理食品各占22件最多;而若將時間軸拉長,2013至2017年食品中毒排行榜中的熱搜,又以水產及複合調理食品所占比例最高。也就是說,占據許多上班族生活一席之地的即食、微波食品暗藏的高風險,不得不慎!
「老外、老外,三餐老是在外!」現代人外食比例越來越高,回顧過去一周的每日三餐,恐怕不少人的內容都是早餐:便利超商的三明治、漢堡;午、晚餐:便利超商的便當、義大利麵;然後宵夜還是:便利超商的炸雞、串燒、麻辣燙…,而這些微波即食的食品,都屬於複合調理食品的範疇。
微波調理食品讓細菌有可趁之機?原來關鍵是...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微波食品也就是複合調理食品選擇多元,口味也越來越受好評,其方便快速的特色,更是正中現代人下懷;惟凡事其優點可能也是缺點所在,相較一般現煮食品,複合調理食品多以冷藏、冷凍保存,食用前再以微波加熱。而這「一冷一熱」之間,就有可能給了生性狡滑的微生物可趁之機。
顏宗海強調,任何食物安全食用的第一首則就是「完全煮熟、徹底加熱」,完全煮熟這一點,多數複合調查食品應該問題不大,關鍵就出在徹底加熱;因為隨著食品乃至於保存方式的不同,每一種複合調理食品徹底加熱所需的微波強度及時間,也可能都不同。
食品「完全煮熟、徹底加熱」就能確保安全無虞了嗎?可惜那還不夠。顏宗海說,再安全衛生的食物,若在室溫下放久了,還是有變質的可能,所以,食物下肚的時機也很重要!一般來說,為確保食物不被環境中的細菌或病毒污染,食物在料理或加熱完成後,應在2小時內食用完畢,且愈是在相對高溫下,建議食用的時間也應隨之縮短。
食物中毒「兇手」是它們!4成是諾羅病毒闖的禍
進一步探究最常威脅食品的細菌及病毒,根據2017年的最新統計與分析,在經實驗室檢驗揪出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病因物質的158件案例中,就高達64件、40.5%是諾羅病毒闖的禍;此次才是腸炎弧菌、仙人掌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件數比例分別為9.5%、7.6%、5.7%。
諾羅病毒是於1968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諾沃克發生的流行性腸胃炎事件中被發現的。諾羅病毒被發現的歷史不長,但因其傳染力及散播力驚人,且只要極少量病毒顆粒即可致病,故很快就成為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其在全球的知名度亦快速竄升。
諾羅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為糞口,包括:透過與病患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患的嘔吐物、排泄物、病患曾接觸的物體表面,或者吃到或喝到被諾羅病污染的食物或飲料。值得一提的是,諾羅病毒最常光顧的食物類型就是即食食品,包括沙拉、三明治、冰品、水果及生鮮魚貝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