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印度人來說,「飲食」基本上不屬於市場經濟的範疇。飲食是生活的根本,在印度人的觀念裡,它與附加價值、競爭和奢侈,是完全不同境界的事。
象徵這種思考模式的,就是印度至今仍存在的稻米和小麥的配給制度。這是讓所得不高的階級也能以便宜的價格取得基本分量的糧食及物資的一種機制。但印度的配給制度問題不少,聽說民眾被分配到的物資並不足以維持生存。
在印度大部分家庭,基本糧食都是在附近的商店先「賒帳」購買,等到發薪水時再一併付清。
另外,在道路或電力設備不完備的鄉下,許多農民是從自己或所在地區的農地取得糧食或牛奶,不會在市場,而是在該地區以低於市場的價格購買。
基於以上理由,對大多數印度人而言,在家中吃飯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
而除了大城市裡的富裕階層,印度人其實並沒有外食的習慣。他們認為吃飯這件事原本就是在家裡做的事。因此,如果因為上班中午無法回家用餐,他們會從家裡拎著獨特的圓筒型便當盒(dabba/tiffin)出門。
「不能去吃」廉價餐廳的理由
不過,當然也會發生不得不在外頭用餐的情形,比較常見的是因為出差,或到離家鄉很遠的地方工作。在不熟悉的城市裡沒有認識的人,也還沒摸清楚狀況。而且對一般印度人來說,是不太會花太多金錢在外食上,希望能以最便宜的價格解決,因此為了符合需求,不得不選擇在廉價餐廳用餐。
因此,印度人只有非常時期會「暫時」在廉價餐廳裡用餐。對餐廳的人來說,會來餐廳的顧客大多是流動的上班族,並非固定常客,再加上顧客也幾乎都是「暫時」來用餐,所以也沒有想提供高品質餐點的意願。大多數的情況是,如果不是很要好的人,並不會把客人視為「來到我家的神」而提供最棒的料理,這就是一般人內心的感覺。
就是因為如此,在背包客街的餐廳用餐,整體品質(包含衛生方面)是很低的。而為了掩飾食材的低劣,商家會選擇在料理當中放非常多的香料。
即使是背包客街這樣國際化的地方,有愈來愈多的各國觀光客會到餐廳吃飯,但餐廳仍不改其作風。因為這些觀光客也只是流動的客群而已。而在匿名性更高的大都會,廉價餐廳的品質也跟著愈低。
對旅行者來說,連中產階級以下的印度人都不會想去的廉價餐廳,最好還是不要去。如果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印度人,他們認為在廉價餐廳用餐會吃壞肚子,根本連去都不會去。
而背包客通常都有「花最少的錢,吃最便宜的食物」的想法,如果一直吃不好的食物,就會出現食物中毒的症狀。從日本來到印度,由於飲食風格截然不同,有時就算在高級餐廳用餐也有可能會食物中毒。總之,避開背包客街不好的食物,就能降低食物中毒的機率。
在印度的便宜住宿街,會有上班族定期出差而暫居這裡,也算是固定常客。這些上班族選擇的都是有一定品質、價位有點高的餐廳,最近一餐的價格大約一千盧比左右(大約台幣五百元左右),無論是哪裡的住宿街大概都是這個價位,而這些店通常都超多人去。雖然想節省花費,但我認為作為旅行中的三餐,還是要選擇價位「有點高」的餐廳比較保險。
作者介紹|拓徹
一九七一年出生於日本愛知縣。研究領域為喀什米爾當代社會史與政治史。現為京都大學亞非區域研究所客座副教授、人類文化研究機構(NIHU)研究員。
二〇〇〇至二〇一二年曾留學於印度查謨與喀什米爾邦(Jammu and Kashmir)的冬季首都查謨。生活在擋在路上的牛隻、因迷路而誤入教室的野狗和松鼠、以及多樣化背景的學生之間,並在此氛圍下順利取得社會學博士。二〇一五年以有關喀什米爾禁酒運動的研究報告,榮獲日本南亞學會研究獎。不時會在《電影旬報》等一般大眾的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
本文、圖經授權轉摘自時報文化《印度人為什麼天天吃咖哩?:超ㄎㄧㄤ、超莫名但又超有道理的印度文化》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