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傅達仁之死,到瓊瑤為平鑫濤爭取善終權,生命最後一哩路如何走,再度引起社會討論。除了家屬不肯放手是常見情況外,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指出,醫療教育與醫生觀念都要改變,很多醫生觀念是「不要讓人死在我手裡」,但應該是要讓病人有尊嚴地延長生命,「痛苦地延長生命要幹嘛?」
龍應台基金會舉辦思沙龍系列活動,27日以「當每個人都老了:全球醫療體系的大變革 」為題,邀請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為講者,並由前立委楊玉欣擔任主持人,一談社會面對的醫療現狀與困境。
名人發聲 安樂死、自主善終議題端上檯面
作家瓊瑤為丈夫平鑫濤爭取善終權、體育主播傅達仁踏上安樂死之路,讓安樂死、自主善終等議題再度引起討論。對此,楊玉欣表示,這兩個案例有根本上的不同,首先是自主權,平鑫濤是昏迷無法做決定,瓊瑤想做決定,但平鑫濤的兒子也有主張,對整個家庭產生很大痛苦,聽到家屬很多決定,卻聽不到病人的意見;另一方面,傅達仁就是自己很強烈主張,並讓讓家人轉向支持。
楊玉欣指出,另一項不同是,瓊瑤是主張不要加工延長生命,傅達仁沒有插管,只是非常疼痛、不舒適,覺得每一天都不值得痛苦活著 ,所以訴求是加工縮短生命,因此這兩案在倫理評價上很不同。
生前預立醫療決定 別把決定留給最愛的人
楊玉欣說明,未來這樣的困境一定會越來越多,如果問能做什麼?就是《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拒絕醫療權,具完全行為能力人,都要去醫療機構做諮商,並帶自己的二等親與醫療委任代理人一起,讓家人、代理人、醫師、社工,可以一起討論哪種情況要接受人工治療、 哪種可以不要,諮商完才可以簽「預立醫療決定」,當事情發生時,就能透過由2個專科醫生,與2次緩和團隊確定內容,未來能執行預立醫療決定,這是《病主法》針對生命最後一哩路的思考跟建構,就是要讓每個人為自己負責任地決定,而如果不做決定,就只會把這個決定留給最愛的人。
楊志良則回顧,2010年他當衛生署長於立法院備詢時曾說,癌末插管、電擊是浪費生命,也浪費醫療資源,當晚新聞出來後被很多人罵,但他強調,有句話還沒說,就是要減少痛苦,而隔天安寧之父賴允亮也出面表示,急救並沒有延長生命,只是延長心跳,對生命是「不尊重」,也談到病人其實是最勇敢的,病人都會選擇在那個時刻,不要用這些人工的方法。
對生命放手 醫生、家人、主管機關可以這樣改
楊志良以《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7條,關於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的規定表示,常常都是家屬不要放手,但其實他也問過幾位醫院院長,即使在鄉下,現在也越來越多人會說,不要讓家人受苦,但另一方面,醫生的觀念卻是「不要讓人死在我手裡」,對此他認為,醫生觀念要改,應該是要讓病人有尊嚴地延長生命,並反問:「痛苦地延長生命要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