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車臣的曇花一現,泰米爾之虎至2009年遭斯里蘭卡政府擊敗前,其實維持了約30年左右的事實上獨立,但是在2002年與斯里蘭卡政府簽立和平協議(Agreement on a Ceasefir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 and the 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下稱雙邊停火協議)後,狀況卻急轉直下而遭殲滅,其實從和平協議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就條文內容來看,泰米爾之虎與斯里蘭卡政府所簽立的雙邊停火協議,其實尚稱平等。除了在停火部分有不少技術性、細節性的要求外,同時也就人員流動及貨物流動建立規範,盡可能讓雙邊關係(至少在民間部分)能夠正常化,更重要的是,北歐國家組成的監督代表團得對雙邊停火協議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控。
然而,看似公平的雙邊停火協議,其實隱藏著一些玄機。在雙邊停火協議的前言中,已載明該協議的目的為尋找「斯里蘭卡上持續不斷的種族衝突的解決方案 」(原文為solution to the ongoing ethnic conflict in Sri Lanka),似乎已將雙邊的衝突定位為國內衝突。其後,泰米爾之虎更公開放棄追求建國,轉而爭取自治,再次將雙邊衝突確立斯里蘭卡國內的衝突。。既然為國內的衝突,勢必將遭定位為內政問題,如何期待衝突能有國際勢力介入干預?
果不其然,其後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重建會談,泰米爾之虎即遭排除在外,就連原先放棄獨立轉而追求的自治,也不見斯里蘭卡政府願意釋權,甚至婉拒了盟虎組織所提出的自治方案。
在2006年7月間,斯里蘭卡政府更以泰米爾之虎關閉水庫閘門為由,發動了一連串的軍事攻擊,即便最終泰米爾之虎已打開閘門,恢復供水,仍無法避免第四次伊拉姆戰爭(Eelam War IV)。這場衝突的發生,真的只是為了水源的供應?就連監督代表團中的Tommy Lekenmyr亦稱斯里蘭卡政府所在意的並不是水源問題,而是其他的問題,在在暗示著水庫閘門問題只是藉口,斯里蘭卡政府並未放棄武力解決衝突,而這場戰爭,最終也將泰米爾之虎帶向滅亡。
從泰米爾之虎的案例中可以發現,和平協議的立基點決定了往後的命運,不論協議內容再完美、再對等,一旦在協議上放棄主權而遭定性為國內衝突後,注定將失去了國際上的干預與救援,白紙黑字的和平協議,終將不敵對方的火砲與槍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