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者聯盟我不大同意,民進黨人才我為什麼不能用?我們要復什麼仇?」
宣布投入國民黨總統提名初選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前總統馬英九主持的一個圓桌經濟論壇中,在最後綜合答覆時發出上述之言,場下響起熱烈的掌聲。圓桌與談的還有表態參與初選的朱立倫、周錫瑋,以及不參加初選但被動尊重黨中央民調安排的高雄市長韓國瑜,面對藍軍(國民黨)熾熱的「復仇」(重返執政)欲望,只有自承「政治素人」的郭台銘,一語打破國民黨的「復仇」迷思。
說是「國民黨的復仇迷思」並不全然公允,因為也曾兩度執政的民進黨,同樣陷入這個迷思而不可自拔,蔡英文總統執政三年,民調低迷,很大部份就是困在這個迷思,甚至復仇的快感中,快速疏離民心。
兩黨深陷「復仇迷思」,專業領域近乎全面淪陷
黨產會、促轉會固不待言,清剿了國民黨,及無差別攻擊他們認定的「附隨組織」,却讓國民黨取得前所未有的反攻能量;行政院所屬部會,只要佔上選舉的邊,幾無例外,都得捲入「選戰」,成為攻擊手,陸委會、農委會、中央選舉委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不論是不是獨立機關,都必須為政治(選戰需要)服務;監察院因為有了「英系監委」保駕護航查藍不查綠,民進黨一貫主張「廢監院」可以按下不表,考試院閒閒沒事,沒能在年金改革中立下「戰功」,可以莫名其妙修改組織法,一刀就砍掉十九位考試委員剩三員,形同不經修憲而實質廢院,儘管立法院委員會初審的法條,能否在屆期前硬送三讀,還在未定之天,但却反應民進黨對反年改造成九合一選舉大敗的復仇情緒宣洩,而且,全然不講道理。
民進黨為了「鞏固權力」,不擇手段,忘其所以地把所有可能的反對意見一律打成「敵人」,當「敵人」被打到不反擊就活不了的時候,「復仇意識」豈能不油然而生?
更直接的說,台灣民主開放三十多年,政黨輪替在「鞏固民主」的同時,就因為政黨強烈的「復仇意識」,把四年一輪替的大小選舉,愈來愈打得像「內戰」,政黨輪替成為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鬥到沒有人是贏家而不自知,最嚴重的,台灣因此耗費遠超過國家該承擔的成本(包括社會情緒),政治或選舉優位的結果,就是報廢台灣的發展,經濟當然是重災區,政黨鬥爭幾近鬥戰的結果,是各領域盡築藍綠壁壘,從金融到司法,從能源到課綱,從政壇到媒體,理當專業的領域幾無一倖免。
選舉無法結束,韓國瑜成為「復仇意識」的標靶
選舉,不再是民主的盛宴,反倒成了噩夢,不論輸者勝者都在「復仇意識」的漩渦裡載浮載沉,不論勝者屬誰,都沒辦法團結國家凝聚共識,影響所及就是政策無法有效推動,民主無效能在台灣成了淋漓盡致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