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新思想的頹敗時代
高行健指出,自己呼喚文藝復興的原因,在於現今思想的危機與精神的困乏,「各種主義的喧鬧窒息了良知。」高行健表示自己已在西方生活27年,有感於西方學者提出的「西方的頹敗」有其道理。其中一個原因是民主社會中的政權任期制度缺乏遠見。
論及台灣,高行健表示自己最早在90年代初期來到台灣,感覺台灣在過去幾十年來是有進步的,「文化(水平)有提升。」他也認為自己所接觸到的台灣藝術表演作品品質相當高,以世界舞台的水準來說也毫不遜色。
雖然台灣不大,也有著現實的問題,但高行健期望台灣能在和平、穩定的社會基礎上,帶來文化及藝術上的繁榮,「我以為台灣不僅能出文學家與藝術家,何嘗不能出思想家?」
高行健表示,自己從未將文學、繪畫與音樂的愛好當作職業。他在台灣報紙上讀到,台灣一年約有113天休假(2016年公定休假約116天),他鼓勵大眾在職業之外的時間「盡管盡心去做愛好的事。」
現年76歲的高行健生於中國江西,曾經歷中國內戰及文化大革命,1987年以後於歐洲定居,現為法國公民。他於2000年成為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文作家(2012年獲獎的莫言則是首位獲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瑞典科學院給予高行健的評價為「作品具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雖然高行健在小說與劇作的知名度上較高,但繪畫一直是其創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獲得很高的讚譽。2015年,比利時皇家美術館舉行「高行健回顧展」,並永久典藏《潛意識》系列作品6件。
曾為《高行健戲劇六種》撰寫專論的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胡耀恆,在座談會中肯定高行健是一名典型的「文藝復興人」,有如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與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等知名文藝復興藝術家們,具有多方面的成就。
台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也描述高行健「不做潮流中的人,不做市場中的人。」他在「沒有主義」的信念下擺脫了框架,但仍具有批判性。並相信在全球化的繁忙時代中,繪畫這樣的藝術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呼喚文藝術復興」的展覽主軸除了高行健2016年的繪畫新作(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二館),還包括2003年以降的3部電影、《靈山》創作旅途中攝影作品、大型畫冊、1980年代在中國出版品等其他著作,以及高行健相關評論作品(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一館)。展期自6月8日至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