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坐在台下看表演,台灣近年也吹起參與式、沉浸式劇場風潮,邀請觀眾加入的演出形式逐漸蔚為風潮。今年度台北藝術節,則更加擴張參與的概念,透過open source模式,除了重新詮釋經典舞碼、劇作外,還要邀請觀眾一起參與製作、寫劇本,策展人鄧富權表示,「不只是邀請觀眾join,是together create。」
邁入第21年的台北藝術節,今年再度由新加坡藝術家鄧富權擔任策展人,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我們(沒)有認同」為主題,延續去年「ASSEMBLY為了__ __在一起」概念,邀請來自印尼、菲律賓、韓國、日本、澳洲、新加坡、法國、泰國、德國、香港和中國等共計10國跨領域的藝術家,及台灣年輕創作者,將於8月3日至9月8日,推出共13檔售票節目、4檔免費節目、2檔展覽,總計66場展演。
台北藝術節今(22)日舉行節目啟售記者會,鄧富權受訪表示,去年提出ASSEMBLY的群聚主題,抓到當下社會脈絡、鼓勵個體群聚後,他就在思考認同這個概念,探索個體如何在一起,明年會繼續談「生存」概念,是在講一個社會如何認同、不認同,為了未來的生存而思考如何平衡差異;他並認為,台灣的島嶼概念有相當大的活力,雖然大家經驗過地震、颱風、政治不平穩的日子,社會仍然前進,這是台灣很特別的經驗。
鄧富權談到,其實台北藝術節裡很多節目在談的,不只是人與人的關係,還有人與環境、人與物件、人與大自然的議題,認同不只是在談政治,是包含人們觸處對方時,是用什麼心態、方法去應對,觀點跟立場儘管不同,但在歷程中怎麼平衡,每個作品裡都有這樣的關系。
盼讓觀眾多層次參與演出 今年更首度開啟劇本掌控權
在此概念下,鄧富權指出,希望藝術節是更具公眾參與度的活動,不但是節目映演的平台,而是真正是屬於社會大眾的台北藝術節,所以他透過「Open Source」的想像來進行,今年很多作品會讓觀眾能與藝術家互動,透過多層次參與,一同創造、經歷,並參與演出。
鄧富權依此指出,不只是明顯的觀眾參與,如節目《非跳不可》,來源是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Jérôme Bel)的作品〈The Show Must Go On〉,今年首度把劇本的掌控權打開,讓台灣的導演葉明樺跟陳武康,透過自己的想跟表演者的關係產出新版本,一個已經在國際巡迴20年、如此有名的戲,可以在20年後把詮釋交到大眾手中,這是新的概念。
鄧富權也指出,如去年的單元《島嶼酒吧》,原來是2017年「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簡稱亞當計畫,ADAM)的成果,今年除了台北版,更讓過去參與過的藝術家,每個人都可以國際上的每個城市做國際版,《島嶼酒吧》雖然是出生在台灣,但接著會open up to everyone,今年包括在澳門、上海、柏林都會有各自的版本,這就是所謂的open,不只是觀眾參與,接著還會去想如何啟發更多open的可能。
鄧富權進一步說明,如今年《舞趴!舞趴!舞趴!》節目的團隊「小事製作」,他們每周在華山文創園區旁的天橋下,做開放式舞蹈課程「週一學校」,大眾跟年輕人可以很自由自在地參與,不是說要付錢去參加工作坊,這也是很開放性的做法,藝術要思考如何跟大眾對話。
鄧富權認為,過去的藝術形式當然有跟社會對話,但操作的形式仍然是所謂的Artist Genius,大家對藝術家的想像都是一個天才,在突發的靈感下把劇本寫出來,但今年如洪千涵、洪唯堯製作的節目《家庭浪漫》,是在表演裡頭,觀眾可以一起來完成劇本,邀請觀眾共同製作,「不只是邀請觀眾join,是together cre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