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個著名的典故,一個叫陳蕃的人15 歲的時候,獨住一處,房間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就是你幹嘛不打掃衛生來接待客人呢?他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然後薛勤就覺得這孩子很有志氣,必成大器。結果最後這孩子真做到了位列三公,基本等於國家總理。〈滕王閣序〉中有兩句話:「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說的就是他了,非常有名。等等,你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怎麼沒有出現呢?所以呢,大熊老師講的故事還是有些道道的,後來很多人給薛勤接了一句「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然後這個故事就變成浪子回頭的橋段了,從此陳蕃發憤圖強,最後位列三公,變得非常正能量了。可惜,事實不是這樣的。
事實是,清朝有個叫劉蓉的文學家,也辦了同樣的事情。他老爹批評他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然後大家以訛傳訛改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了。後來的故事就回到了應有的套路上,從此劉蓉總結出一個結論:「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意思就是,想成功就要踏實,一步一個腳印。也許後人覺得一個文學家的分量不夠,不如那個三公洋氣,於是就把兩個故事組合了一下,流傳了下來。
故事本身其實沒啥說的,大家都懂,這裡想討論的,其實是觀點的碰撞問題。問題就在於,為啥第一個人不打掃房間當了總理,第二個人聽話了,改了,好好學習,最後只能當個文人呢?這不符合主流價值觀啊!這就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了。
如果是辯論,那麼題目就是:如果一屋不掃,能不能掃天下?說能掃的,大概立論就在於,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專心致志方能成功。而說掃不了的,則應該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誰對誰錯呢?我看也都對都錯,問題其實在於,你是誰?
我們之前的價值判斷往往是二元的,就是怎麼做對,怎麼做不對。然後你不打掃房間,就必然要選擇一個對或者不對,那麼必然是不對了。如果對的話,都沒人打掃房間了。但事實上,橘生淮北為枳,世界應該是多元的。有一句話叫因人而異,也就是說,對於某些人來說,不掃房間是對的,比如牛頓,不是把懷錶當雞蛋煮了嗎?你非要批評他不會煮雞蛋,就有點矯情了,人家那是專心。而對於某些人來說,你本來也不創造價值,在家還不打掃衛生,你活著的意義何在啊?
於是,我們就又開始不安了。對於智商低的人,如果在一種不確定性中,他會覺得很不安,因為不知道如何是好。對於智商高的人,如果在一種確定性中,他會覺得很不安,因為他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所以,你是哪種人,自己對號入座好了。
所以最後的問題,就回到了老話題,就是認識自己,同時認可自己。換句話說,你要知道你自己是誰,並且承認。承認的意思就是,知道自己重幾斤幾兩,不要好高騖遠,尤其是喊著「理想萬歲」的口號好高騖遠。我之所以一直勸大家按照穩妥的方式來做事,秉持的原則就是:基本上,你就是個普通人,你做不到總理,所以你還是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吧。然後你問我,那有沒有可能這個人能做總理,結果被我說得做不成了呢?不會的,真這麼厲害,怎麼會被我影響呢?說到這裡,很多人開始高興了,嗯,我以後可不能聽大熊的了,沒準兒我能當總理呢!
我只能說,請離我遠一點……
*作者為中國知名自媒體人,公關品牌專家,微營銷社群大熊會創始人。本文選自作者新作《格局逆襲:普通人的致勝之道》(河景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