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長李世光上任前走訪產業界,業界反映需要引進高端人才協助產業轉型。聽進業界建言的經濟部,成立延攬海外人才專用的網站「Contact Taiwan」,希望成為外籍專業工作者來台找工作的平台。諷刺的是,依台灣現在的勞動環境及企業主斤斤計較的程度,台灣人自己都因低薪長工時選擇出走海外,台灣政府、企業如今還要從海外找人,卻又拿不出實質的薪資或勞動條件誘因。
攤開經濟部的簡報,台灣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包括「友善的居住環境」、「產業發展優勢」及「提供投資良機」,但工作者重視的薪資、福利卻全然未提。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長連玉蘋委婉的說,網站目的是要讓國際人才看見台灣,讓台灣企業找到好人才,未來樂見企業給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勞動條件和薪資。
事實上,台灣的勞動條件和薪資,大概就和多數只會要政府補助或動不動要出走的企業一樣,沒有什麼國際競爭力,而且這件事不少台灣人也已用實際行動證明。李世光在致詞時就說,台灣近年來輸出2萬名勞工,「輸入」的則只有1.7萬人,且這一出一進的人才類型也非完全一致。當台灣人都留不住時,企業還拿得出什麼條件拉攏沒有如台灣人般任勞任怨的員工,也是令人好奇。
看看台灣老闆給員工的最基本的「蘿蔔」長什麼樣子:全台平均經常性薪資從未超過16年前的水準;全年假期還得計入產假、婚假、產檢假、半薪病假才「不輸歐洲國家」。如今勞團爭取週休二日及國定7天假日等「本該還給勞工的假日」,工商團體眼見喊出走已經沒用,還直接拒絕協商,讓政府趕緊伺候招呼、就怕老闆們不高興。
當然也有人會說,工商團體向國外招攬的人才,通常會開出比勞基法的規定好上百倍的薪資、福利,也就是勞基法怎麼修、與招攬外國人材無關。但一國的勞動基本法規是為提供勞動者最基礎的保障,若這道政府劃下的保護界線不斷後退,階級間的不公平不公義也會不斷加深。此外,企業手捧大把銀子想找外國人,卻對本國勞動條件缺陷視而不見,台灣的勞工該做何感想?
舉政府現在亟欲發展離岸風力產業為例,風能協會理事長蔡朝陽,同時也是國內四家台資離岸風力開發商之一的上緯董事長,直言台灣離岸風力產業「需要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隊人」。但同屬該行業內另一家公司,即使是要聘用屬高階白領的工程師,卻在就職合約裡訂出「無論加班多久、都沒有加班費」條款,認為員工無償為工作付出是理所當然。
大老們一邊喊著要攬才留才、一邊拒絕檢討台灣基礎勞動環境及待遇,中間的斷裂從何而來,也許只有老闆們曉得。只是,若老闆們依這種方式用人,最後留不住台灣勞工,或許真的只能靠「愛」攬才、提出一些不著邊際的居住環境、投資良機等來打動外國勞工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