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歷史記載中缺乏對女性之間性關係的確切證據, 安妮.李斯特日記中的女同性戀細節,是許多人從來沒有想過的真實存在。她日記中的有些細節過於露骨,以致有些人覺得是編造出來的假情節。
從小特立獨行、桀驁不馴的問題少女
安妮.李斯特出生成長的西約克郡,座落在英格蘭北部的奔寧山脈,盛產煤炭、鐵礦石和羊毛,是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地區。李斯特的父親,是個官職不高的職業軍人。
安妮.李斯特從小特立獨行、桀驁不馴,絶不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她共有4個兄弟、一個姐妹,據說因她太難管教,被母親送到約克的寄宿學校。
但寄宿學校的嚴格校規也沒有改變她的個性,15歲的她被學校禁止住在學生宿舍,發落到閣樓裡獨居。正是在這樣的孤獨寂寞中,日記開始成為她的傾訴對象。
那是一個男女不平等的年代,英國的女性沒有財產繼承權,也沒有上大學的資格,但好學的安妮.李斯特在學校中掌握了希臘語、代數、法語、數學、天文學、地質學的知識。她還下定決心,只要男人能學的,她都要學。
當學校將另一個問題少女分配到閣樓裡與她同住
也就是在這個閣樓裡,她開始了人生第一段同性關係。學校將另一個不守紀律的女孩伊利莎.萊恩分配到閣樓裡與她同住。她們就在老師的鼻子底下開始了同性戀愛。
安妮.李斯特戀愛時熱情似火,但從來沒有被愛情衝昏頭腦,也從不失精於打算、冷靜無情的另一面。她夢想的生活是有足夠的家產,能過自由自在的日子。李斯特深知,只有金錢才能讓她不必嫁人卻能享受上流社會的生活。
她很快就對伊利莎失去了興趣,愛上了約克一位醫生的女兒瑪麗安。這樣的移情別戀給伊利莎造成沉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在精神病院裡療傷至死。
瑪麗安,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一直與李斯特保持著藕斷絲連的關係,即便在瑪麗安婚後,兩人仍然經常見面同牀共枕。
但是,瑪麗安的婚姻傷透了安妮.李斯特的心。她決定到自由的歐洲大陸去追尋人生夢想,希望能遇到一個有思想又多金的志同道合的「女同志」。
1824年,她在法國巴黎遇到了來自根西島的寡婦瑪麗亞.巴洛(Maria Barlow)。巴洛太太雖然並不是李斯特理想中的有貴族頭銜的大家小姐,但李斯特還是傾心於她的「美麗和溫柔」。
李斯特對這段情以及兩人之間的性愛,在日記中比以前所寫的多了更多的細節。然而,李斯特很快厭倦了巴洛太太的多愁善感情緒多變。於是,她頭也不回離開了這個哭哭啼啼的情人,回到英國約克老家。
這8個月的巴黎之行讓她大開眼界,也更加相信自己屬於更加廣闊的天空,應該享受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