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政院長毛治國接受媒體訪問,一席批評民進黨「人人有獎」式的航空政策的話,引來民進黨從中央到地方一陣亂棒反擊。撇開口水不談,新政府整理資源的投放與分配,該少點政治分贓考量,先拿出專業評估再談,否則浪費虛擲在所難免。
新政府上台後第一個重大航空政策,應該算是拍板台中清泉崗機場升格為國際機場,終於,清泉崗機場可以掛上「台中國際機場」的招牌。高雄市當然馬上跳起來,高市府除了要求交通部應立即規畫移撥桃園機場航班給高雄機場,新航線分配也應以高雄優先外,也要交通部研議,另尋地點新建南部國際機場或擴建高雄機場。至於原來就已有桃園機場的桃園市政府則要求「市港(空港)合一」。
對綠營諸侯爭取機場資源,毛治國說,「桃機不是桃園市的事,而是代表全台灣國際門戶的優勢」,如果地方有需求就升格,「可能把二線做成一線嗎?」卻把一線機場資源花光光,「後果想過沒有?這就是民粹。」
這番話引起綠營炮轟,有人翻出過去毛治國擔任交通首長時的作為,認為其當年所為「才是民粹」;有人批其應該自我深刻檢討,而不是批評新政府;有人指其批評並非公允,也忽視交通建設的效率性與區域發展的平衡兼顧;最無聊又下作的回應則是罵其臉皮厚到「如果拉來當棉被,到南極也足以保暖了吧!」
各方說法各有其立場與利益考量,講得都也「好像有點道理」,不過,交通部在決策前,先該看看、衡量一下手上資源─包括供給面與需求面,才是正道。
目前北中南各主要機場每年的旅客人次,桃園作為國家大門,旅客人次有3800多萬,松山機場接近600萬人,小港機場稍微超過600萬,台中則為234萬。坦白說,強弱對比差距大,桃園獨大,而且目前碰上跑道、航廈不足的問題,需要解決。
地方政府強調把航線移撥給其它機場,可「紓解桃機運量,也均衡區域發展」。話當然沒錯,但交通部要研究的是:供給下去,需求存在否?如果資源砸在其它機場、航線撥過去,結果需求沒有,那就確定是浪費資源。
如果政府手頭錢多資源也夠,那就全部機場都擲下資源也罷,但政府財政顯然是困窘不堪,如果分散資源在各機場,創造供給卻引不來需求,造成的損失是雙重─明顯需要再投資擴建,供給已跟不上需求的桃園機場受害,再幾年還是一個擁擠、能量與品質俱差的爛機場;其它地方機場分到資源卻乏旅客而造成浪費。
而這些作法,台灣過去其實已走過一遭了。從李登輝時代開始就已把機場資源放到各地方,阿扁時更「發揚光大」,結果是創造出「蚊子機場」。李登輝時代猶可用島內航線需求為理由地方分贓之實,阿扁時代則應可預見高鐵通車後對島內航線的殺傷力,避免盲目擴建,但結果顯示,資源分贓顯然比專業重要─民眾應該記得新穎亮麗的恆春機場的下場吧?。
蔡政府是不該再犯此錯誤,機場資源的投放與分配,不該只有地方政府分贓式的政治考量,更該先有專業的評估分析後,根據政府有的預算與資源,考量未來需求的變化─例如陸客觀光如減少,對機場資源投放與分配必有影響,再作決策。純粹政治考量,以分贓式思維把資源投放到各地方,一來浪費,二來失敗機率高─新政府的規劃落腳桃園的亞洲矽谷計劃,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即足以為殷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