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中國人行的金融改革挑戰

2016-07-14 06:40

? 人氣

中國人行面對許多金融改革的挑戰。(取自維基百科)

中國人行面對許多金融改革的挑戰。(取自維基百科)

今年4月底中國十三五大會,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提出8大方向,繼前一陣子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IMF)選入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的一員,在國際化的大道上又邁出一大步後,更加顯現中國金融現代化的雄心壯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人民幣最近數年在金融市場的基礎建設成效卓著,主要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IPS)、人民幣跨境收付資訊管理系統(RMB Cross-border Payment and Receipt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RCPMIS)建設,以及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MB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RQFII)制度、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MB 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RQDII)(詳見中國人民銀行2015)。這次8大改革方向任何一項都是工程浩大,不容易達成,限於篇幅,在此僅提出幾點看法。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10月8日上線運行(新華社)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新華社)

中國貨幣寬鬆政策失效

全球各國央行因為不同的歷史演化過程,在不同時期、階段會有不一樣的首要任務,舉美國聯準會為例,穩定金融制度原是100多年前最初成立的主要任務。但是後來發生1930年代的大蕭條,失業率高達25%,它的目的變成降低失業率。到了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發生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它的目標變成穩定物價、打擊通膨。全世界大部分央行設定通膨標的,透過貨幣供應的調控,通常在2%左右。一直到2008年的金融海嘯,聯準會的首要任務又變回降低失業率,在危機稍微控制但並未完全解除後,金融穩定(financial stability)又成了主要目的之一,其中系統性風險的研究則是重點(詳見Ortiz 2009)。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美聯社)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美聯社)

鑒於傳統金融風險控管主要聚焦在個別金融機構,嚴重欠缺整體系統性風險的考量,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以前就有由美國科學院和紐約聯準會合作,研究套用自然界生態系統到銀行金融體系,以生態系統的思維來探討銀行金融體系的生態及如何預防系統性風險,或是根據美國的聯邦支付系統(FedWire Payment System),抑或根據銀行資產間的相關性,劃出銀行之間的動態關係網路,試圖了解系統性風險與預防未來系統性風險的發生(詳見May et al. 2008、May and Arinaminpathy 2009、Hale et al. 2014及Ingves and Riksbank 2011)。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