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實驗高中設都會區有「標籤化」問題?施正鋒:由弱勢者自己感覺

2019-06-20 08:20

? 人氣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施正鋒指出,為讓原住民族能有專責學校文化傳承,原民會應在教育政策制定上,更勇於承擔責任,否則學校永遠以聘不到族語師資為由,拒絕開設原住民族語課程。(資料照,蔡親傑攝)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施正鋒指出,為讓原住民族能有專責學校文化傳承,原民會應在教育政策制定上,更勇於承擔責任,否則學校永遠以聘不到族語師資為由,拒絕開設原住民族語課程。(資料照,蔡親傑攝)

《原住民族教育法》上月底完成修法,未來將原民會將據此訂定《原住民族學校法》,規劃是否設置原住民族大學;不過,桃園市原住民實驗高中推動停擺,也凸顯原住民族學校推動困難重重的問題。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施正鋒表示,根據他們經驗,原住民學生如果在求學過程被打散到一般學校,最後往往淪為可有可無或是多元文化的「點綴」;他建議,為讓原住民族能有專責學校文化傳承,原民會應在原住民族教育政策制定上,更勇於承擔責任,否則一般學校永遠以聘不到族語師資為由,拒絕開設原住民族語課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施正鋒說,桃園原住民實驗高中遭到當地民代以就讀學生,恐遭「標籤化」為由反對申設,類似情況,有點像社會住宅的「鄰避效應」。他以目前向中視承租南港攝影棚的原住民電視台為例,當地近年開發為高級住宅區,居民對原民台舉辦活動邀原住民族人參加,常向政府機關抱怨,原住民訪客出入社區,「影響生活品質」。

居民反對原住民實驗高中 似社會住宅「鄰避效應」

施正鋒表示,原住民族學校是否有標籤化問題,應該由弱勢者自身感覺為判準依據,而非由其他人代為判斷,事實上,即便是教育部,在討論是否應該設置從小學到高中的「原住民實驗學校」,都會有官員以「標籤化」為由反對。

「以我們自己經驗,很多在原住民鄉鎮就讀小學、國中成績還不錯的學生,後來就讀都會區龍頭高中,都面臨適應問題,原住民學生讀大學也是一樣。」施正鋒表示,原住民學生如果在求學過程被打散到一般學校,最後,往往淪為可有可無或是多元文化的「點綴」。

Ciopihay階級必須接受最嚴格的訓練,背負最繁重的部落事務。(圖/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一般台北、桃園中小學,常以「缺乏師資」為由,讓原住民學生只能改學閩南話或客家話,這讓原住民族語傳承出現危機。(資料照,取自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缺乏部落學校 原住民族語難傳承

以族語教學為例,施正鋒說,由於原住民家庭有很多離開部落到都會區工作,原住民家庭子女,除非是回部落學校就讀,或像紐西蘭一樣,每周六邀請部落耆老到學校開設族語課程,否則,原住民學生就讀一般中小學,台北、桃園地區的學校,常常會以「缺乏師資」為由,讓原住民學生只能改學閩南話或客家話。

在此同時,施正鋒卻常聽到東華大學原住民族語言中心訓練學生抱怨,取得族語教師資格後「沒有前途」,整個族語教學的制度,又回到了「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爭辯。

施正鋒指出,《原教法》儘管明定原住民族教育經費,不得低於整體教育經費的1.9%,教育部針對原住民教育政策,也有成立一個任務型的委員會,但這個任務型委員會,都是以盡量不要開會為原則,每每在討論原教議題時,教育部官員就會說,「我們又不懂原住民教育」;相對之下,原民會雖然有成立「教育文化處」,但該處行政人員也不懂教育行政,在《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明定全國教育經費,不得低於前3年度決算歲入的23%情況下,教育部也掌握了原住民族教育預算的分配大權。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上祚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