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南新村(以下簡稱:化南)為早期國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政大)於1960年代初期所興建之教職員宿舍,位於臺灣臺北市文山區萬興里。政大於1954年在臺復校,其前身為南京中央政治學校。然而,教育學子之教職員卻面臨交通不便困擾,此乃因政大位於臺北市郊區指南山麓(其時,該區域為臺北縣木柵鄉),往來市區頗為不便。有鑑於此,奉政大在臺首任校長陳大齊先生指示,於校外興建數批教職員宿舍,化南為其一,以減少舟車勞頓。化南建築為雙拼式,兩層樓房,頗有德式包浩斯(Bauhaus)主義建築風格。此外,由於木柵地區多水患,樓層墊高,離地約1公尺。紅磚綠蔭,Z-字型圍牆,為二戰後臺灣經典建築之一。
目前,化南依然有若干原住戶,例如,前政大財稅學系張則堯教授夫人,張梁錫純女士(民國12年生),現任行政院林全院長尊稱師母,鄰里間則稱其張奶奶。始自民國53年,張教授夫婦入住化南第一批眷舍。此外,尚有數位短期訪問學者向政大租賃房舍居住。雖住戶數目不似當年,化南與其「全區保存」,具有多方面重大意義,茲分述如下:
歷史的意義:
民國42年韓戰交戰國達成停火協議,臺灣暫時免於赤焰烽火,政大即於隔年(43年)篳路藍縷,艱苦復校,教育莘莘學子。於1950年代末期,臺灣歷經金門砲戰與八七水災重創,政大陳大齊校長即籌劃政大教職員宿舍。化南為其中最具規模與代表性者,見證歷史意義,展現時代精神。諸多文史界名人,如高明教授(中國文字學家,曾任西北聯大教務長)、王夢鷗教授(著名禮記學與唐人小說研究泰斗)、盧元駿教授(曲學家,帶領學生吟唱宋詞)、呂春沂教授(自由主義學者,曾遭受白色恐怖陷害)、…,皆曾以化南為居所,為國作育英才。
教育的意義:
化南宿舍為政大教職員居所多年,流傳無數感人故事,體現政大教育精神、師生情誼、社區和諧、…。例如,若干教授家中擺設黑板,為隨時到來學子設幔傳經。如今,化南住戶雖多已遷出,然而屋況良好,若是全區保存,並改作教學之用,則十分有助於政大學子撫今追昔,感念先人,深具教育意義。此外,化南興建多年,無論其生態、建築、歷史、地理、…,等多項資源俱有可觀,對於任何年齡層學子之學習活動而言,均極具教育感化意義,提供珍貴教材。
建築的意義:
據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梁銘剛教授表示,政大為臺灣文史哲教育與研究重鎮,化南建築風格十分展現此一特色,與政大學術活動相互契合,著實可貴。施工方面,其外牆為清水紅磚構造,素樸典雅,結構厚實。院落圍牆為Z-字型,除具有增強功能外,更使得化南巷弄間呈現韻律浮動效果,十分罕見且美觀。此外,由於木柵地區多雨,各戶窗臺底座磚塊皆傾斜,有助於雨水導流至院內泥地,提供花草樹木生長與禽鳥棲息沃土,強調自然與人文環境彼此和諧共存,足見當時工匠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