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他們在島嶼教書─《化外之南》拍攝始末

2016-02-09 06:57

? 人氣

化南新村位於文山區萬興里,建於1960年代,是政大教職員工宿舍,巷弄內紅磚朱門與綠色植栽相映,還不時有臺灣國寶鳥臺灣藍鵲的光臨,歷史記憶與生態環境俱有可觀。此區住過1949年來台作育英才的大陸籍知識大師,也見證木柵農民與知識份子交流的歷史,基地保存完整,是戰後台灣少見維持良好的公教眷舍建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5年,政大擬在化南基地興建法學院大樓而要拆除宿舍,預計於2015年年底拆除,居住在化南新村附近的萬興里民及老化南住戶認為此地建築群落具重大歷史意義,而新蓋法學院預計有1500名師生(約佔萬興里的八分之一人口)將進駐社區,對原本寧靜住宅區的居住品質也會有所影響,因此自發性地組成「拯救化南」工作小組。

化南新村興建於1960年代,是北臺灣難得保存良好的公教宿舍,建築與生態俱有可觀。(梁銘剛攝)
化南新村興建於1960年代,是北臺灣難得保存良好的公教宿舍,建築與生態俱有可觀。(梁銘剛攝)

2015年9月,拯救化南小組與政大傳播學院學生四名同學組隊參加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舉辦的都市再生街區經營影像記錄計劃與社會創新提案比賽,開始《化外之南》記錄片的拍攝。10月,拯救化南工作小組以萬興里辦公室為提報單位,向臺北市文化局提報《文化資產保護法》的歷史建築物,11月初由北市文化局依《文資法》審定為歷史建築物追蹤列冊名單,但因未確定為歷史建物,後續能否保留仍未明朗。

三、	住在化南新村的社區人士與政大學生參加了北市都發局的影像記錄及社會創新提案比賽,獲得評審的肯定。(王曉敏提供)
住在化南新村的社區人士與政大學生參加了北市都發局的影像記錄及社會創新提案比賽,獲得評審的肯定。(王曉敏提供)

但化南團隊所拍的化南街區影像記錄片《化外之南》仍不斷進行,2016年1月,歷經半年拍攝的的《化外之南》紀錄片及社會創新提案終於殺青,1月31日獲得北市都發局都市再生街區經營影像記錄影像創作的第二名,社會創新提案的第一名。

在這期間,化南的議題逐漸擴大影響,吸引政大、世新的學生及社區人士的關心。傳播學院、法學院、地政系等同學紛紛就化南的環境、歷史、開發等議題寫作專題報告,法學院環境法課程也利用社區的萬興里辦公室上課,讓同學更能認識社區,並做以化南基地為題,讓居民化南拆建法定決策之過程,並訪問居民及政大同學、教職員等,做成成果報告,也就法學院的空間需求,做成化南未來十四層大樓之想像模型。以前像秘境一樣的化南新村,逐漸被發現、被認識了。

《化外之南》曾在政大法學院環境法課程及街區影像社區成果展兩次公播,目前也仍在「臺北。想不到:街區影像與社會處新提案巡迴發表」中播放,這部片子及我們主張化南的保存人士,想藉著這部分子及社創提案,來說一說,我們為何要保存化南,我們想說的是教育與生活。教育,是價值觀的傳遞,因此,我們也想藉此探討人才的培育及價值觀的選擇。

老化南住戶苑舉民教授說,化南的保留與否,決定高等教育要給下一代什麼視野。(王曉敏提供)
老化南住戶苑舉民教授說,化南的保留與否,決定高等教育要給下一代什麼視野。(王曉敏提供)

化南新村當初係因教育政大莘莘學子的教授而建,它的空間與居所,居所內所住過的人,反映的是一頁政大與中華民國發展史,我們想告訴最想拆化南新村的政大法學院,法律是單一的,但生活是整體的,法律人跟居民講法條,講所有權,講法律程序,這些都沒有錯,但居民最想讓政大,特別是法律人瞭解的是居民與空間的關係,那是活生生的感情與歷史記憶,與硬生生的法條應該是可以等論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