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如今《中國新說唱》火紅程度已不如以往,對同樣以華語饒舌為主的台灣,影響仍舊不容小覷。
迪拉胖認為,在整個華語嘻哈圈的結構跟生態上,本來台灣饒舌歌手不管在歷史、粉絲,甚至收入方面,都是名列前茅的,但在《中國有嘻哈》後,中國就培養出一大票饒舌明星,自然擠壓到台灣饒舌歌手的空間。
迪拉指出,以前台灣嘻哈第一波爆紅,是熱狗、大支、蛋堡,尾聲大概是頑童,他們在整個華語市場都是巨星,大家也會想付錢看他們表演、買唱片,是有蠻大的商機跟歷史定位,但在《中國有嘻哈》之後,中國年輕人可能就開始改聽自己的音樂。
迪拉說明,所以熊仔等新一輩饒舌歌手,面對的環境比較競爭,這些人在台灣都很舒適,沒什麼對手,但若要在中國獲得當初熱狗、蛋堡那樣的地位,就很困難,「能分到一席之地已經蠻好了,要到大家都知道,會是蠻硬(艱難)的。」
「更不提之後他們壯大之後,會產生自己在地的方式跟文化。」迪拉指出,中國有各種方言、文化,台灣蠻多新的饒舌歌手,又因為節目影響,都在唱trap,這在先天上跟中國饒舌歌手比起來,他認為有極大劣勢,佔不太到便宜。
面對《中國有嘻哈》爆紅的衝擊,迪拉坦言,「影響已經開始了。」他表示,現在更多人會試著把台灣市場顧好,台灣至少也2300萬人,紅的藝人跟樂團也可以在小巨蛋辦個3場、5場演唱會,還是有很大空間,「我們有不是人口只有200萬,台灣還有2300萬人,只是人家不喜歡聽你音樂而已,還很遠啦,不是說賺不到錢。」
大支則表示,台灣近年的嘻哈爆紅潮,跟《中國有嘻哈》一定有關,但他認為這也是好事,「他們因為這個有興趣了,就可以來搜尋台灣的饒舌歌手,這是一個好事。」
「中國元素越來越需要被思考」 台灣嘻哈意識形態反應了什麼?
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饒舌團體「參劈」成員林浩立,則從文化觀察的角度指出,「中國」元素之於台灣嘻哈圈,尤其在《中國有嘻哈》之後,越來越需要被思考,這反映整個政治、社會的轉變。
林浩立並指出,如音樂廠牌「混血兒娛樂」,底下有廟會路線的玖壹壹、草屯囝仔,如果要貼意識形態,絕對就是台灣,但混血兒旗下也有Vava、Higher Brothers等中國歌手,他們同台表演一點也不違和,熱狗、張震嶽可以去中國,大支、拷秋勤、張睿銓等人則把台灣主體性採得很穩,甚至有「AP滿人」這樣宣揚大中華意識的饒舌歌手,在別的音樂領域裡,很難看到這樣複雜的意識形態糾纏,嘻哈音樂可以看到整個國家跟社會的變遷、混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