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邦交國,與港澳有何不同?」 知己知彼、不走悲情主義才為台灣外交加分

2019-06-29 09:10

? 人氣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沒努力但要成功說不過去,努力卻無立即效應,可是國際社會都在看」,呂慶龍指出,東西方社會的最大共通點是同情弱者,「但西方社會對強者更有高度敬意」,因此重點在於讓世界各國見識到台灣的發展成果,而不是去索取同情,「對我來說,外交人員就是國家的業務人員,廣結善緣、行銷台灣......分享台灣如何發展成功的經驗」,而林松煥認為,外交人員更要對國內有深刻認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林松煥一再強調《孫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策略,其中「知彼」不僅要熟知駐在國的事,還要了解大陸情勢及外交策略,如何在世界經貿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也是外交人員必備的「知彼」項目,而好的外交人員同時能夠「知己」,對台灣產業有全面了解,知道台商經營模式、優勢、韌度及創意,更要懂得台商面臨的困難和實際問題。

「很多外交人員是菁英人才,可惜不了解自己國家,對外交涉才面臨困難」,林松煥說,「不知彼而知己,結局會是一勝一負,會吃一場敗仗;不知彼又不知己,那更慘,每戰必敗」。對於我國應有怎樣的外交策略,林松煥表示:「作戰形式和策略沒有一定,水無常形,兵無常勢,情勢沒有一定,隨時在變,要有不同做法及智慧做出調整,因地制宜,充實自己,對情勢要不斷學習了解。」

外交專題:前駐馬紹爾群島大使、前駐菲律賓代表林松煥(簡恒宇攝)
外交專題:前駐馬紹爾群島大使、前駐菲律賓代表林松煥(簡恒宇攝)

「知己」熟悉自己國家優勢,深入鄉間更能接地氣、增加同理心,這有助於對等看待駐在國民生所需,「理解、認知駐在國面對的困難,考量駐在國的立場」,對強化我國與駐在國關係才有加分效果,不過林松煥也提到,「也要站在中國大使的立場看事情,很多事做了要低調、充分拿捏,就算中國知道情況也無從抗議...... 不要過度張揚、刺激中國,務實模式行得通」。

談到我國近年推動的「新南向」政策,曾經擔任駐印尼與印度代表的夏立言表示,早在1990年代前總統李登輝時期就有相似政策,今日在越南的指標性台商「富美鑫」就是當年成功南進的例子,而過去的政策也有僑生、留學生等人文交流,只是沒有「南向」的名字,而現今大陸的暴發戶投資心態讓東南亞感到不舒服,加上環保、勞工規範提高,都成為促使台商前進東南亞的因素。

夏立言說,台灣投資其實非常受到東南亞國家的歡迎,兩岸關係好的時候,東南亞國家與台灣互動交流比較沒有顧忌,「東南亞國家的官員也會問,為什麼兩岸官員可以交流,台灣官員不能跟他們國家的官員交流?」前總統馬英九時期,台灣跟東南亞的關係就非常好。至於與印度的關係,夏立言分析,我國始終認為與印度有相同利益,能共同抗衡大陸。

「但如果印度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還有戰略利益更大的時候,他們也會做權衡,我們當然也要做權衡」,夏立言強調,「很多事情不是黑白,其中有很多灰色地帶,沒有一個國家應該被迫做出全有全無的選擇」。他也說,大陸已今非昔比,東南亞地區也在起飛,幾個大城市的建設與繁榮已超出台灣人想像,「台灣人不能再覺得東南亞是落後地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