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好但矮化主權的外交好嗎?年輕外交人員:讓世界知道台灣與中國差別才是重點

2019-06-29 09:10

? 人氣

由於我國被隔離在國際組織之外太久,缺乏在國際組織開會經驗、熟悉國際社會設定議題和串聯相同意見人士的人才,「能不能把外交人員送到各種國際組織中、或者利用邦交國顧問的身分一同去學習,瞭解目前國際上個議題的脈絡,我覺得會是我們外交能不能在策略上轉型的核心」,戴楊表示,「目前做了太多表面的事情......能不能跳脫目前的框架,會影響到未來的外交處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阮呂(化名)認為,我國外交應採取彈性,經濟多元發展,減少對中國依賴。翁林(化名)則稱,「中華民國英文名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幾乎一樣,沒有人注意有無加上『People’s』這個字」,因此建議在國際場合盡量使用台灣稱呼我國。「我國外交策略應明確定調外交關係位階『絕對』高於兩岸關係」,郭洪(化名)直言,「若無外交關係,兩岸關係將僅為中國內政關係」。

外交專題:「青年外交官」劉仕傑(簡恒宇攝)
外交專題:「青年外交官」劉仕傑(簡恒宇攝)

「護台胖犬」劉仕傑則說,「球不在我國手上,唯一能制衡中國的是美國」,並指出中國當前處境也是內外交迫,因為中國在貿易戰處於弱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力推的經濟倡議「一帶一路」,目的在於控制關鍵基礎設施,但隨著債務陷阱一一曝光,中國官方提到「一帶一路」自2018年開始減少,加上各國對孔子學院加以限制,中國外交情況並不如想像中的好。

另外,儘管我國行政院下設僑務委員會(僑委會),專責海外僑胞事務,但我國外交人員經常需要包辦僑務,先前我國2012年推動政府組織改造,曾討論僑委會併入外交部,遭到僑胞反彈,對此劉仕傑解釋,「這是感受問題,部分僑胞會覺得被政府遺棄」,而他認為,僑胞在僑居國有選舉權,又有投資能力,對僑居國政府具有實質影響力,也較能替我國發聲。

江謝則提到,曾派駐美國的同仁說,「他們必須兼顧中華人民共和國(PRC)與中華民國(ROC)的僑社,不能讓任一邊的僑民感到被忽視。畢竟對我們來說,在外頭的重要服務對象就是僑胞,所以當然不能因為僑胞的意識形態比較偏向中國,或較為偏向我國,我們就給予差別對待。」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其他受訪的年輕世代外交人員也認為,只要對我國推動外交有助益,爭取僑社認同仍具重要性,但無與中國競爭的必要。「已經沒有要跟中國在國際場域競爭誰是中國唯一代表權,但很多長輩不懂這一點」,翁林表示,「新僑居的台灣人都沒有認同問題,他們可能比台灣人更愛台灣,因為出國後比較有機會接觸中國人,更能感受到民主台灣和極權中國的不同」。

戴楊認為,僑社是移民第1代用來協助彼此的同鄉會組織,當他們融入當地社會後,僑社必然走向高齡化和萎縮情況,而爭取僑社支持本來就有在做,鞏固老牌僑社也被視為外交重大戰場,但爭取支持的主要目標應為移民第2、3代,我國可以透過設立台灣學校、輸出中文教師,甚至幼兒園老師,讓海外移民子女面臨的「如何與台灣接軌、如何教導中文」等問題,能夠獲得解決。

徐辜(化名)則認為,僑胞是我國重要的資源,加上我國外交處境的困難,有些僑胞已經在當地深耕多年,具有一定影響力,在我國文化、經濟的交流上都能發揮作用。鞏固僑社是外交人員一項重要工作,「畢竟在民主國家,一個外國的官員跟自己的選民相比,當然是選民比較重要,這時就是僑社影響力發揮作用的時候。」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