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跟日本食品工業都走在台灣之前,「併下熊津,就是要補足技術上的缺口,」一名業內人士說,這表示研發碰上了瓶頸,需要有不同技術與供應鏈來找突破。當技術與口味有了突破,才能脫離低價泥淖。
除了找技術,羅智先形容購併熊津是要蓋一座廟,吸引更多信徒(消費者)。統一進入羅智先時代後,就先後發動5次購併,範圍從果汁到生技廠皆有,「我們購併都是策略性購併而非投資性購併,」他說。
其實羅智先本就擅長透過購併來補足集團的不足,而他的原則是品牌、通路、廠房、人才,只要有一個符合,都不排除購併的可能。如同2008年前後花了逾10億元購併的德記洋行,買的就是德記洋行旗下開喜烏龍茶擁有的檳榔攤、宴會廳等特殊通路,補足統一僅有便利商店通路的不足,進而接觸這些通路的信徒。
收購熊津,買的更是熊津韓國血緣的品牌力,蓋一間凝聚更多「韓粉」的廟。「畢竟韓國文化已經成為整個亞洲共同的語言了,」一名法人分析。這,也是羅智先研發之外的第2個策略,也就是讓產品品牌化,如同這3年來,即便是老產品紅茶與綠茶,都撒下大筆行銷費用結合電競、街舞等,朝個性化做轉型。
未來統一的產品,會有多「獨特」足以讓統一更加做自己?將是羅智先這70億,花得值不值得的觀察重點。
作者/陳承璋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超連結:http://bit.ly/2SyetnF)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超連結:http://bit.ly/30MDZ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