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是香港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主權移交中國的22週年,一群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示威者闖入立法會大樓,在議事廳掛上一面香港殖民時期的旗幟(又稱港英旗),他們破壞主權移交後主法會歷任主席的肖像,殖民時期立法局主席的肖像則完好無缺,示威者在見證殖民時期的歷史展品前,貼上「保護文物」的字句。
這些舉動的象徵意義遠遠超越單純的反對《逃犯條例》,在親中陣營眼中,這突顯了香港的「戀殖」情意結。
其肖像被破壞的前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直斥,示威者的訴求「是要回到殖民時代」,質疑示威者是否想成為殖民地的「二等公民」。但香港的示威者和觀察人士對BBC中文表示,高舉這面殖民旗幟並不代表示威者希望把香港再次被英國統治,更大的是一種抗爭符號,表達對現狀的不滿。
為何麼高舉港英旗?
自2010年開始,隨著多次中港矛盾的爆發,港英旗多次出現在香港的示威抗議活動。
主張香港獨立的組織「學生動源」召集人鍾翰林對BBC中文表示,香港示威者無法接受揮舞香港洋紫荊區旗,因為這等同認可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但示威者之間,無法設計一面能取得廣泛共識的旗幟。
他強調,這面旗不代表他們有「歸英」的想法,只是在沒有任何其他選擇下,港英旗成為「本土派」和「港獨派」不太抗拒的旗幟。
「我就是知道中共不喜歡看到它才刻意拿出來,」33歲的「反送中」示威者王先生對BBC中文說。
王先生不屬任何政黨,主張香港有更大的自治權,明白到爭取香港獨立在現實環境中並不可行。他屬於「和理非」(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的示威者,沒有走到最前線衝撞,但多次出席和平的大規模「反送中」遊行。
他在遊行中揮舞細小版的港英旗,但身邊大部分人是高舉「反送中」、「林鄭月娥下台」的紅色牌子,他自認是溫和民主派支持者中少數會舉這面旗幟的人。
「如果是一般民生議題,的確我不用這面旗,但在香港,差不多所有爭議都是與中港矛盾有關,《逃犯條例》就很明顯,我們不希望大陸化。」
「我們不是喜歡被殖民,但社會在退步,現在我們感覺好像中國在對我們殖民。主權移交以來,有100萬名中國大陸的人來香港居住,我們輪候公屋時間愈來愈長,周圍的人講普通話比廣東話的多,」他說,「政府政策往往先想中國,你看國民教育、普通話教中文、國歌法,常常先提國家、國家、國家,有時我很想問,香港呢?香港在哪裏?」
他指出,開放自由行(中國大陸旅客到香港的政策)、近年的高鐵、港珠澳大橋,表面上說有利香港經濟,但賺錢的也只是財團,「我只是希望有一點點的政策,是真的考慮到香港整體利益,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