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睿奇觀點:拆台北車站重蓋,拯救經濟?

2016-07-28 06:50

? 人氣

經濟不振,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建議,打掉台北車站救經濟(取自台鐵官網)

經濟不振,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建議,打掉台北車站救經濟(取自台鐵官網)

對於台灣悲觀的GDP數據,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建議,政府可以提高舉債上限10個百分點,這樣就有1.7兆的資金可供財政政策的推動,例如可以打掉台北車站重建,蓋商場、飯店和辦公室,這樣租不到101的人一定都想來租。看到如此簡單而不成熟的說法,實在不忍大力批判,因為全球政府都在依循這樣的邏輯來思考 -- 想要刺激經濟,就調降利率和印鈔,如果貨幣政策的藥效不夠猛時,就舉債運用財政政策促進增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在1930年大蕭條的時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凱因斯曾半開玩笑地說,要拯救經濟,政府可以付錢請一批人去挖馬路,然後再請另一批人去填平,工人有了錢就能消費,帶動需求和景氣循環。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除了運用貨幣政策來解決流動性風險外,也擴張財政政策來拯救經濟,政策的力量快速地穩定市場,更讓GDP止跌回升。我們不能全盤否定這些政策在危機當下的必要性,然而,當經濟回穩之後,我們還經常服用這類刺激性的「藥物」,甚至認為是經濟運行的「新常態」,這種結果所累積出的後續傷害,實在不覺地讓人心生恐懼!

貨幣政策以降息和市場操作來鼓勵消費和投資,近年來「印鈔」的做法更提供了資金活水來刺激經濟,但副作用是可能引發通膨,過分寬鬆也會讓資金流向錯置,累積錯誤的投資和不當的槓桿。財政政策則是以政府支出來刺激經濟,但在入不敷出之時,便須舉債來應付,而副作用是,如果債務規模過於龐大,將來無法再行舉債之際,就會排擠未來的支出和建設,甚至發生倒債危機。所以過度地使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就像武俠小說中的「七傷拳」,「傷敵七分,自損三分」,在突破經濟困境的同時,於自身體系之中也埋下危機的引信。

日本在實施「安倍經濟學」後,至今經濟仍不見起色。安倍晉三在射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兩支箭」後,關鍵的「第三支箭」,也就是結構性改革,卻遲遲無法放在弦上。G20近年來不斷疾呼要結構性改革,但深知改革在短期難竟全功,而在貨幣政策逐漸鈍化的情況下,也不時將重心放在機動的財政政策。全球在短視的政治考量下,雖然口頭上說要改革,但仍然繼續使出「七傷拳」。

在財政政策的運用上,擁護者總是言之鑿鑿,引用凱因斯的理論,主張全球陷入「流動性陷阱」,也就是貨幣政策無法再刺激經濟之時,需要加大財政政策的力道,並認為將來經濟回到成長軌道後,政府就可以逐漸償還債務和平衡預算。然而,在「英國脫歐」這隻黑天鵝出現之後,緊接還有10月義大利的憲政公投和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屆時黑天鵝滿天飛,這些擁護者還有勇氣勸說政府使出「七傷拳」?還有自信將來不會發生債務危機?而全球經濟還能累積多少「自損三分」的內傷呢?

「拉詹脫印」(Rexit)是繼「英國脫歐」(Brexit)之後,一個熱門的名詞。備受讚譽的經濟學家拉詹,在擔任印度央行行長期間,為印度的經濟發展貢獻良多。然而,堅持結構性改革、不輕易啟動降息的他,卻和盲目追求高成長的總理莫迪產生齟齬,因而掛冠求去。筆者認為,未來全球經濟成長如要恢復正常,就必須多些堅持改革的「拉詹」們,少些討好選民的「莫迪」們,全球經濟才不會持續動盪不安。套句電影「無間道」的台詞「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過去在高槓桿、高產能和低息率的狂歡派對中所犯的錯誤,政府不該再用政策工具來麻醉市場,而是應該回歸市場機制並著重於結構性改革,透過充分的溝通和自律,帶領人民走過市場調整的陣痛期! 

*作者為經濟小說作者,曾出版《肯恩斯城邦:穿越時空的經濟學之旅》,2000年開始投身於金融界,曾任職美林私人銀行,擔任首席副總裁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睿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