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急買綠電,經濟部評估,國內企業因供應鏈要求、環評承諾及政府法規要求,光明年就將產生逾30億度綠電需求,且未來將逐年增加。為了解決業者需要,政府設法找綠電,除計畫成立綠電交易平台,日前也提議由台電擔任綠電售電業,統一出售因躉購制度而收購的綠電,希望一次解決市場需求,以及個別廠商欲脫離躉購制度賣電的問題;但民間綠電業者批評此舉是「與民爭利」,不利綠電市場發展。
目前國內製造商,因不同理由需要買綠電。經濟部日前在環評大會上,公布明年全台需求應不到30億度,國內供給還有餘裕。而依工業局目前調查國內30家廠商狀況,估計明、後年國內將有包括台積電在內的大廠因環評要求而必須用綠電;3、4年後綠電需求則有另一波為滿足國際供應鏈綠化要求,以及自主減排承諾等而生的需求,整體而言來自產業端的綠電需求將逐年增加。
除此之外,今年修法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也規定未來用電大戶需採用一定比例綠電。至於何謂大戶、要用多少綠電,能源局仍在衡量綠電供應量、業者可配合的程度。官員表示,目前確定的方向,應會要求大戶分階段落實用綠電;另外大戶門檻和用綠電比例部分,也應會採業者與台電簽的契約容量計算,避免業者每年用電量不同造成計量困擾。
躉購制售電價格高 綠電業者多賣台電
由於今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後、才給予綠電業者自由進出躉購制度的空間,在此之前由於躉購機制的售電價格較高、收購期較長,綠電業者幾乎都選擇與台電簽躉購合約,也導致目前市場上非由台電收購的綠電非常稀少。
根據資料,台電去年透過躉購收購的綠電達34億度,而3年來未採躉購制、申請綠電憑證的綠電僅6100萬度。今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後,允許綠電業者進出躉購機制,但在今年前所建置的再生能源,目前仍多留在躉購制度中,無法確定是否可以解約。
「台電那麼大,小賣家難賣電」
為快速滿足業者綠電需求,加上一併解決個別廠商想脫離躉購制度自行買賣問題,日前傳出經濟部有意讓台電做「大盤商」,成立綠電售電業,統一將手中綠電透過平台出售。台電官員表示,相關方案還在規劃,「不是非由台電來做不可」,但不諱言由台電出售手中已躉售的綠電,是解決短期市場需求的制度性解方之一。
此外,對台電而言,原先擔憂綠電出走而無法盡到降低電力排碳係數的責任,現在政府也願提供解套方法,讓台電可依售出或解約的綠電量扣減原先減排額度,台電就不會因為手中綠電減少而受罰。
儘管如此制度能解決綠電需求燃眉之急,但民間業者大多反對。有太陽能業者指出,台電不是綠電投資人,只是收購媒介能否轉手販賣躉購所得的綠電,仍有法律爭議;更甚者,當市場上有像台電如此大的賣家,企業自然寧願向台電買電、而不願意與小賣家個別談,恐有與民爭利的問題。也有風電業者批,由台電賣綠電,「那綠電自由化根本是玩假的。」
學者:讓走入躉購制綠電自由進出,才是關鍵
面對業者反彈,雲科大科法所教授蔡岳勳認為,雖然目前台電看起來是最大綠電持有者,但台電非民營、有政策負擔;且台電就算要賣綠電,也要先確認旗下被躉購的綠電業者是否願意脫離躉購、從公用售電業轉到綠電售電業,中間同樣涉及議價和談判過程,不一定有絕對優勢。
蔡岳勳強調,台電若要經營綠電售電業,確實可能影響市場,但當面對短期市場大量綠電需求,該如何建立架構,讓已走入躉購機制的綠電自由進出,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