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仲裁庭將太平島判定為岩礁,引起國人義憤,包括增加兵力部署等建議紛出籠,但學者指出,國人應從判決文得到啟示,海洋地物的自然條件才是檢視島嶼標準的依據,包括前總統馬英九等特意要證明太平島是島的作為,反而被採納為太平島不是島的反證,未來應讓太平島回復自然狀態,而非持續開發、破壞。
仲裁庭認定,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第3款,太平島是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岩礁。在法務部與台灣國際法學會6日舉辦的「南海仲裁案與台灣」研討會,英國愛丁堡大學法學博士洪偉勝指出,仲裁庭對該條文的解釋與適用,並非無懈可擊,但值得深思。
洪偉勝:島嶼條件門檻甚高 避免各國人為侵奪
洪偉勝指出,仲裁庭對該條文採極嚴格、限縮的解釋,使得要符合島嶼條件的門檻甚高,不符條件者也就不能主張專屬經濟區及大陸礁層;其目的在避免各國藉人為方式去侵奪其他人類居住領地或人類共同遺產所應享之權利。
台大法律系教授姜皇池指出,仲裁庭強調「自然形成」,認定特定海洋地物的法律地位,必須以其「自然狀態」為標準,任何低潮高地或岩礁,均不能藉由「人工填島」等任何形式的添加物而成為「全權島嶼」。
姜皇池指出,仲裁庭以專屬經濟海域制度形成前的歷史文件作為認定地物的證據,以客觀看出其自然狀態;就太平島而言,仲裁庭認定有水,土地有一定的生產力,但量少產微,無法維持一定人口長期居住而不依賴外來資源的輸入。
為強化我國對太平島的主權,前總統馬英九視察太平島後,在今年1月28日召開國際記者會,其中多項指稱都被菲律賓用來證明太平島不是島的反證。
姜皇池指出,菲律賓在訴訟過程中舉出的例子包括,馬英九談及台灣在1950年時因補給問題撤出太平島,等於承認太平島本身無法提供必須的補給,以維持部隊;馬英九提到太平島有海水淡化設施,等自認淡水不足;馬英九在太平島吃便當的主食米飯不是在太平島種植的,而是從台灣運補的等等。
姜皇池也指出,仲裁庭接受菲律賓專家的報告,認為在太平島上興建跑道等建設,使得太平島涵養雨水的功能減弱,破壞本來的自然狀態,本來也許有點維持居住的能力,也有淡水,但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淡水,也沒有能力維持居住。
姜皇池:不宜設人道救援中心 應為生態保育中心
總統蔡英文在7月19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提出要將太平島興建為「人道救援中心」的想法。姜皇池對此表示反對,他指出,應讓太平島成為生態保育中心,努力維持太平島的自然狀態,而不是繼續破壞環境,從主張「全權島嶼」權益的角度出發,應該強調的是環境保護,而不是建設與開發。
邱晃泉:應拆除太平島機場跑道
台灣國際法學會前理事長邱晃泉指出,太平島蓋機場跑道時,《環境影響評估法》已通過,當時沒有通過環評,現在就應該停止使用,如果政府還是主張擁有主權,應依據《環評法》及建築法相關的法規,強行拆除機場跑道等設施。
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生田覲嘉就仲裁案的國際環境法議題提出分析。他指出,中國在南海填海造陸建築人工島嶼的行為,不僅在政治和軍事上引起疑慮,也對南海生態系造成極大影響,仲裁庭在判決中強調環境影響評估的重要,台灣在太平島海域或任何海域的漁業或開發行為,也應將此標準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