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可謂「女力崛起」的一年,九合一大選後,除了藍綠執政版圖丕變,女性縣市首長人數,更從原先的2席增加至7席,占全數22席的3成2,自1997年以降,首度超過3分之1的性別比例。勞動部今年發布的「近年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狀況」統計資料也指出,2018年女性擔任民意代表、主管及經理人員職有10.7萬人,占比約27.9%,儘管距離男性的27.6萬人仍有一段差距,但近10年(2008至2018)女性主管職增加9.9個百分點,「女性占比顯著增加。」
回顧上屆地方大選結果,僅現任總統府秘書長、前高雄市長陳菊及已卸任的嘉義縣長張花冠為女性,直至去年人數「大翻轉」,台中市長盧秀燕、彰化縣長王惠美、雲林縣長張麗善、嘉義市長黃敏惠、宜蘭縣長林姿妙、花蓮縣長徐榛蔚、台東縣長饒慶鈴成功躋升「百里侯」。
女性議員占比 全球近半數國家未達2成
另外,在民意代表部分,去年我國直轄市議員女性比例為 35.8%,縣市議員為 32.1%,鄉、鎮、市民代表為 24.9%,較前次、2014 年選舉分別提升 0.3、4.8 及 2.4 個百分點, 均有微幅成長,惟直轄市原住民區民代表女性比例為 22%,比前次選舉24%漸少2個百分點。
若與國際社會相比,台灣女性立委的比例達38.1%,觀察 2017年全球187國女性國會議員比率,近半數國家(49.7%或 93 國)未達2成,僅 44 國(占 23.5%)超過3成。其中,盧安達及玻利維亞女性比率超過5成, 古巴、瑞典、芬蘭、比利時、挪威、墨西哥與南非等超過 40%,瑞士、英國、中國大陸、新加坡、美國、南 韓及日本等均未達到3成,低於台灣比例。
女性民代、主管比例「龜速」增加 前立委:歧視仍在
對於女性擔任民代、主管職比例增加一事,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近10年來增加約10個百分點,數字上確實有進步,「但老實講,我個人覺得仍有一點緩慢」,畢竟台灣已有女總統,又有數名女性地方首長,但女性面臨的社會、文化壓力還是很大。
黃淑英表示,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仍難解決,例如還是有男人認為自己可以打女生、女性被「撿屍」的新聞層出不窮,或是男人有「小三」爭議,「大家也是眼睜睜看,甚至縱容、覺得還『Okay』」,「顯見社會性別不平等要跨越,仍有很高的障礙。」
不過,黃淑英也說,儘管在某些領域內,男性仍有「特權」,但台灣社會性別意識確實有進步,例如過去「男主外,女主內」,在現今社會的家庭分工上,也有主動做家事、照顧小孩的男性,幫忙女性購買生理期用品,也頗為常見。
「你們就是講這一套」 她憶起男立委話語背後的歧視
值得注意的是,黃淑英也曾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回顧從政時期,「女性參政」的困境,黃表示,她當年在立法院推動的主軸,除了健康、環境之外,性別平等也是重點,但只要她在政策推動、質詢時提及「女性變數」、「女性需求」,就被會被男立委說:「又來了!」、「你們就是講這一套。」言語的背後仍是歧視。
黃淑英也肯定「女性參政」有助女權提升。她表示,女性多有性別意識,亦有生命經驗,比男性更容易理解女性議題,有助性別平等;儘管參政面對社會壓力,「但我們就把聲音表達出來,就算達成任務了。」